第03版:要闻

【记者带你游山西】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探寻地质历史的“万卷史书”

  • 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讲解化石的形成。

  •   全世界唯一的连体“大唇犀骨架”化石,难得一见的瞬间埋藏“剑齿虎与鬣狗”化石,还有距今700万年—100万年的“榆社原大羚”“榆社中国肯氏兽”等百余种古生物化石……走进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700万年至100万年前的史前地球:温润的气候、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剑齿象、剑齿虎、大唇犀等古脊椎动物正在觅食、戏耍、打斗,仿佛在告诉世人这里曾是一片动物的天堂,气候和环境的巨变使它们走向绝灭,形成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哺乳动物化石。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建于上世纪80年代,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我省唯一 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因馆内化石数量大、种类多、层位连续、延续时间长,被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称赞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久而久之,榆社也有了“化石之乡”的美誉。
      “大家好,欢迎您走进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来重塑哺乳动物进化和绝灭的悲壮历程,了解这些动物群的无限魅力,经历古榆社的沧海桑田……”杨琦是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讲解员,已经在博物馆工作了近10个年头。通过生动的讲解,她带领参观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去感受生物演化与自然变化的丰富多彩。杨琦介绍,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有各类馆藏文物2000余件、化石600余件,其中不乏榆社剑齿象、榆社原大羚、榆社银郊中国肯氏兽等珍贵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快看,这个大唇犀竟然有两个头,好奇怪呀?”在古生物化石厅,正在进行科普研学活动的小朋友发出惊叹。原来,这是一具连体大唇犀骨架化石,只见两头大唇犀的身体已经完全重叠,就像它们生来就是如此,它们的头高高地向上扬起,还保持着它们死亡前最后一瞬的姿态。据专家考证,它们是在一起饮水、吃草或戏耍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强大的地质灾害,把它们重叠挤压在一起形成的,这件化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件化石,是全馆的镇馆之宝。
      为了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动物,在博物馆内,大型动物化石后面还配有还原古动物形态及生活场景的大型图片。“馆藏距今约530万年至250万年间的榆社原大羚角、榆社剑齿象头骨等45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珍稀化石,填补了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承上启下性,该时间段在国际地质年代表中被称为‘榆社期’。”杨琦说。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馆藏不仅是一部描绘自然生命的万卷书,更是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神奇宝典。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奇妙旅行”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
      为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六一”儿童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孩子。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将文物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实现博物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双赢。此外,还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向社区居民详细介绍博物馆概况,讲述榆社县历史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熏陶、触发理性思考、丰富内心世界,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将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展示理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不再是被动听讲解的‘看客’,让体验‘触手可及’,让观众在与藏品‘对话’中实现寓教于乐,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榆社县化石博物馆负责人李四海说。

    本报记者张谦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23期

    • 第2024-09-22期

    • 第2024-09-21期

    • 第2024-09-20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8期

    • 第2024-09-17期

    • 第2024-09-16期

    • 第2024-09-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