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绿美乡村唱响“幸福歌”

——看武乡县魏家窑村以农文旅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漫步在武乡县丰州镇魏家窑村,道路整洁、屋舍俨然,绿树成行、鲜花做伴……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该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积极探索添绿增金、守绿换金、点绿成金的发展模式,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福利。

为美而战,逐绿前行——
扮靓美丽乡村新颜值

  “以前进村道路窄,污水遍地流,天热了还有味!”“凹凸不平的水泥路,车子开过去都会‘哐当’响”……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地处城郊接合部的魏家窑村迎来了转变的机会。
  “自上任以来,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工作,逐步提升村内基础设施,持续治理村庄脏乱差,一定让魏家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为了村里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庆水一直在思索着、努力着。
  为“美”而战,向“美”而行。魏家窑村改造从最闹心的地方整改“动刀”:扩宽铺设路面、新建污水管网、实施供暖供气工程、进行墙体立面改造、绿化山体荒坡、打造景观景点和完成改厕、改水、改污“三改”任务……经过这几年的精雕细琢,如今的魏家窑村别有韵味,成为远近闻名的精品示范村。
  “现在村里环境大变样,路上垃圾没有了,道路越来越干净,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俺村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舒心了!”村民魏树怀对村里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美丽乡村的“大美”需要“小美”汇成。魏家窑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微改造、大提升”原则,因地制宜、见缝插绿,以群众参与为要义,以鹅卵石、竹片、旧农具为主材,修建微花园、打造小绿地。加强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庭院,突出示范引领,推行积分制度管理,让创建美丽庭院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用一抹抹“点睛之笔”催化乡村之美。
  “原来这儿环境脏乱差,现在经过村里建设小公园,环境变得非常好,老百姓也有了娱乐场所。”村民魏海炎指着家门口的小公园高兴地说。
  向绿而生,逐绿而行。每年春秋两季,魏家窑村抢抓植树好时节,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工作,组织党员干部、乡贤群众以进村路、主要街巷、空闲地、公共场所、庭院绿化为主线开展绿化工作,持续增绿、护绿,厚植“绿色家底”。
  随之而来,村里有了越来越多“绿色名片”加身,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美丽家园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多元发展,多点开花——
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

  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
  蓝天白云下,走进魏家窑村级光伏电站,一块块光伏板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蔚为壮观。
  “板上面吸着太阳光,我能有分红收益,板下面种植低秆农作物,又能多赚一笔钱!”村民魏德元一边擦洗光伏板一边说。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魏家窑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盘活沉睡“资产”,壮大绿电产业,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目前,村里建起了30千瓦屋顶光伏电站和200千瓦联村光伏电站,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6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张鹏宇说,发展光伏产业,既为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又将土地利用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你看,那是我们的共享菜园,供城里人认领土地,体验农耕文化。而那边正在建设的,是我们今年新规划投资的花田喜事婚庆主题产业园,正式运营后,预计村集体收入将达100万元。”张鹏宇对魏家窑村综合体验园的发展有了规划和打算。
  魏家窑村综合体验园是武乡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以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建设为目标,不断深耕农旅融合发展,将全村打造成为集游乡村风情、玩田园项目、住特色窑洞、感侍郎文化等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旅游示范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魏家窑村积极创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推动富民强村,将本地丰富的“红、古、绿”三色资源变成“三色产业”,依托武乡县党员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农村党员培训;围绕“小而精、小而特”思路,引导村民发展“采摘经济+庭院经济”,打造了一批特色生态农业项目;对72间精品窑洞民宿提质改造,构建“亲子游套房、标准民宿、会务接待”三个板块,配套完善“生态原味”农家乐5户;建温室课堂、挖鱼塘、搭网红秋千,在生态苗圃举办星光电音节、水上嘉年华、亲子采摘等活动,让绿色同样留客。
  “农旅融合是拓开振兴之路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姚庆水表示,魏家窑村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守绿换金,借绿生金——
走出生态富民新路径

  乡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老板,订个餐,还有大桌子没,我们人多。”
  “有,你说一下用餐时间,好提前准备。”
  临近国庆假期,魏家窑村村民姚滨滨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以前在县城开饭店,投资大、租金高,一年下来落到手里也没多少。如今饭店开到村里,既能赚钱又不耽误料理家事、伺候庄稼。”姚滨滨说,“日子眼见着一天比一天好,全靠村里发展旅游。”
  谈到改善的环境和兴起的乡村旅游业,村民姚伟显得十分兴奋。“之前我在外面跑工程,后来看见村里搞农耕采摘,正是我擅长的,就想回家来做。结果我挺满意的,一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元。”姚伟先后建起了5座草莓大棚,种植面积达10余亩,还吸纳了3名村民就业。
  和姚滨滨、姚伟一样,今年75岁的杜怀英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在我们这块地干活的,最大的77岁了。这要放在过去,哪能找下活儿?”对于代管共享菜园责任田这份工作,今年75岁的杜怀英十分满意,“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65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多好!”
  “现在,村里发展了农家乐,办起了果蔬大棚,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随着人流量增多,农户家的土蜂蜜、小米、杂粮等土特产也成了‘香饽饽’,以前还得去县城卖,现在坐等游客前来购买。”姚庆水说起这些,言语里满是骄傲。去年,魏家窑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6万元,涌入游客十余万人次,百人以上游学团超过5个。
  在魏家窑村,越来越多村民端起了旅游致富的“金饭碗”,但仍有一部分村民稳稳端牢土里刨食的“泥饭碗”。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种植核桃的村民魏德旗家,家旁就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青绿色的果实点缀在林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守着‘金’土地,咱不能糟蹋了呀!这几年俺老两口的花销,全靠种植了这些‘摇钱树’啊!”正在核桃地里除草的魏德旗一边抚摸着核桃树,一边向记者念叨着。
  曾经寸草不生的贫瘠荒地荒坡,如今成了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花果山”。近些年,魏家窑村大力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深耕林业生态,开拓绿富双赢之路。目前,全村种植核桃树760亩,每亩可增加收入1500元至2000元。
  “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这是魏家窑村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家训牌”,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教诲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一直以来,魏家窑村通过“村立约、家立训、人立言”,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持续激发着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动力。

本报记者范珍 本报通讯员赵海鹏 连娅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9期

  • 第2024-09-28期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6期

  • 第2024-09-25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23期

  • 第2024-09-22期

  • 第2024-09-21期

  • 第2024-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