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季。行走在金秋的田野,处处是五彩斑斓的好景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图景。
稷山是后稷故里、板枣之乡。当地建设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开展板枣文化节、枣花节等活动,进一步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阳高县拥有400多年的杏树栽培史。当地拉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杏果产业提质增效,被赋予“三晋杏乡”之美誉……红红火火的特色产业,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省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大同黄花、山西小米、上党党参、平遥牛肉……一个个具有地理标志和乡土特色的农产品,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
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是关键,既要立足特色资源,体现当地风情,又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如果“千村一面”,简单照搬外地经验,就容易导致“一窝蜂”发展、同质化竞争。以“大宁宁脆苹果”为例。当地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海拔高、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育良种、建基地、强管理、重营销,内抓质量、外树品牌,探索以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为抓手的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按目前地头收购价每斤9元计算,亩收入可达7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实践证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才能把特色资源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要从“产”字上下功夫。面对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单靠初级产品难以抵御大起大落的市场风浪,必须有链式思维、集群效应保驾护航。就拿武乡小米来说。瞄准市场需求,当地电商商家开发出不少新产品,小米饼干、小米锅巴、小米茶等,进一步提升了小米的附加值。2023年,全县实现电商交易额3.5亿元,其中,武乡小米、武乡梅杏等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亿元,电商产业直接带动2万多农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效益的关键驱动,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农业发展格局,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让三产大起来强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各地在产业发展中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订单合同、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未来还要建立完善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将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让群众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立足“土”、释放“特”、形成“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更多“科技范”“市场力”“文化味”特色产业,一定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