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性地位,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强国建设稳步迈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其核心要义是科技创新,最终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是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作为生产力要素结合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促进生产力提质升级的主要力量。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的情况下,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塑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价值链、创新商业模式,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坚持科技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激活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便是坚持科技自主创新。要持续完善公司技术研发体系,突出战略导向,做好科研规划,强化内在、长期价值,加强基础性、前沿颠覆性技术、重大“卡脖子”攻关研究,分类开展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有力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统筹创新资源,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对产业链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制度体系,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注重培养战略人才,加快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储备第一资源。作为一种科技密集型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依赖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劳动者,更需要高水平创新人才发挥创造能力。这其中既包括引领科学技术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也包括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要大力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战略人才,加快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从根本上破除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选拔的竞争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奠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扎实推动“智改绿转”,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擦亮鲜明底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闯出一条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要坚持高端化升级,聚焦消费升级需求,深耕企业优势领域,坚持锻长板、补不足,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为用户市场提供高端产品。要坚持智能化改造,强化信息技术赋能,按照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方向,持续推动制造装备性能智能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线。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步推进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为传统产品装上“智慧大脑”。要坚持绿色化转型,提升内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低碳智慧园区;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加大新能源动力等技术研究,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形成完善的绿色产品生态体系,擦亮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夯实产业支撑。与分散、独立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还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前瞻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降本增效,持续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
深度开展精益制造,扎实推进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奠定扎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企业的内在管理基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种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精益制造的有效实施,将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要强化准时制生产,通过数据赋能改善生产管理,同步实物流与信息流,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实施劳动组织柔性化,实现消除库存,减少浪费。要推进全面质量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要推动全员参与改进,组建精益制造管理团队,开展精益制造全员培训,建立精益制造提案制度;实施精益改善项目,鼓励员工参与改善过程,同时将精益改善成果纳入员工和部门的绩效考核中,激励全员参与改进。(作者单位: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