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东倚巍峨太行,西临滔滔黄河,表里山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地上地下的古代遗珍灿若星辰。本期开始,我们尝试择取其中代表呈现给读者,共同见证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编者
主讲人:郭喜锋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器物以伫立回首的凤鸟为主体造型,鸟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体躯丰满,两翼上卷。鸟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鸟形,与凤鸟对望。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全身布满了精美的纹饰,颈、腹、背装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装饰云纹,翼、盖间装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底,尾部装饰华丽的羽翎纹。
晋侯鸟尊的凤尾下为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两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象,也是商周时期颇为流行的造型题材。甲骨文中关于狩猎大象的记载不在少数。它们被用于祭祀祖先、服务战争、制作艺术品或殉葬。西周时期,随着气候变冷、人为活动压力的加剧,象群不断南迁,西周中期以后象的形象在青铜礼器上逐渐消失。晋侯鸟尊将凤鸟和象这两种西周时期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完美结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华丽,成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珍品。
国之重器
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早期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其中心略偏北的晋侯墓地发现了晋国第一至九代晋侯夫妇的墓葬及大批陪葬墓、车马坑和祭祀坑,出土文物数万件,为史籍记载寥若晨星的早期晋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晋侯鸟尊就出土于晋侯墓地114号墓,据考证,其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他的父亲就是历史故事“桐叶封弟”中那位被周成王分封到“河汾之东”的叔虞,燮父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并将都城迁移到了现今的曲村——天马遗址一带。
晋侯鸟尊背部器盖内侧及腹底均铸有两行九字铭文:“晋侯乍向大室宝尊彝”。“晋侯”是制作者,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出土金文“晋”字,山西省的简称“晋”就来源于此。“乍”就是制作。“向”有朝北、在北的意思,“大室”即太室,是太庙的主要建筑,“向大室”就是位于北部的太室。“宝尊彝”即珍贵的彝器。这九字铭文连起来讲,就是晋侯制作了这件铜器在太室里使用,表明这是一件晋侯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燮父去世后,这件宗庙重器陪伴他长眠于地下。3000年前堂堂王室的宗庙祭祀已难以还原,而晋侯鸟尊精美绝伦的造型和纹饰,似乎折射出祭祀场面的隆重与华贵。
晋国之瑞
晋侯鸟尊这种顾首凤鸟造型在整个西周时期都十分罕见。凤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拜的对象,其形象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西周初年盛行“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传说,凤鸟被视为天帝的使者,象征祥瑞和太平,成为造型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昭穆时期垂冠大鸟纹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盛极一时。晋国始祖叔虞带着周王室的册命来到晋南地区的唐国时也带来了周室文化,凤鸟形象逐渐在晋国流行,出现在青铜器、玉器、荒帷等各类器物上,而造型独特、纹饰华美的晋侯鸟尊正是其杰出代表。
西周时期,“凤皇来仪”“凤皇翔”“凤皇集”等都意在表达四方归顺之意。叔虞初封时,面对唐国国内复杂的族群构成,实行周王颁赐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民族政策。他的儿子燮父继续采取兼容并包的策略,与各族人群和睦相处。晋侯鸟尊双鸟和鸣的造型,就体现了一种召唤,一种怀柔异族、招徕贤臣的召唤。凤鸟形装饰随着晋国的结盟、联姻等,不断传向四周的戎狄部族。近年来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长治黎城楷侯墓地、绛县横水墓地等出土的凤鸟装饰器物就是明证,尤其是霸国墓地出土的鸟形盉与晋侯鸟尊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非常相似。
文化名片
晋侯鸟尊是一件有故事的文物。2000年,她被发现时已被盗墓者破坏,碎成了一百多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其套箱带回实验室,经过一年半的反复拼对、修补、去锈,这件惊世之器才得以重现人间。然而尾部的缺失引发学术界对尾巴的朝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后来,北京大学文保实验室在整理从晋侯墓地114号墓盗洞底部泥土中带回的碎铜片时意外发现了尾部的残块,鸟尊终于在19年后迎来了完美合璧。这段故事背后凝结着几代文博人爱宝护宝、不懈探索的初心和情怀,折射出中国文博事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晋侯鸟尊不仅象征着800年晋及三晋历史的源头,也代表了西周时期卓绝的青铜艺术和制作工艺,是三晋历史文化当之无愧的经典名片。作为国宝级文物,自山西博物院建院以来,她就被作为“镇馆之宝”,成为博物院馆标的设计来源。2013年,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如今,作为山西博物院甚至是山西省的明星文物,吸引着无数观众慕名而来,探源三晋文化,追溯华夏文脉。
文、图、视频支持: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