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和重要部署,引领“创新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弘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矢志创新。要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二要强化基础研究,筑牢创新根基。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三要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合力。要创造条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不断拓展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边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要发挥数据驱动生产力跃迁的作用,以数据为纽带,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的价值链联动,使创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四要促进政策协同,激发创新活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方能提升经济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要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落到产业创新上。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要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二要以新产业驱动,促进生产力更新迭代。推动生产力更新迭代,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孵化方式上,要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方式培育未来产业,要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高水平企业梯队,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三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金融支持为保障,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速创新速度和产业升级。
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一要培养和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壮大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人才集聚方面,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要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加大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二要健全人才发展机制,打造一流科研生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要“破四唯”“立新标”,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地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减少科研人员的非学术负担,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三要增强系统观念,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改革。一方面,有助于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有助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执笔人:闫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