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者,如也。一个人的文学、艺术的成就必然与其才情个性、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有识见则有思想,有文学,有艺术,反之亦然。吴国荣为政、为文、为艺数十年,既有丰富的行政历练,又有多方面的文艺涵泳与体悟,从而使他的人生更丰满、充实、细腻、圆融,并展现出了洒脱、多彩的人生境界。
在多年繁杂多绪的工作中,吴国荣养成了严谨、干练、敬事、谦逊、风趣的品格。他对太原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锦绣太原,晋阳故地,并州新府,华夏名都。”这篇流传颇广署名施瑄的《太原赋》将省城太原的山川形胜,人文荟萃,昔日之辉煌,今朝之繁荣,历史之变迁,当代之使命呈现无遗。吴国荣爱好书法,而《太原赋》这样的经典作品如果以书法形式表现出来无疑会更具有文化与艺术的双重意义。本次展出的《太原赋》隶书条屏巨幅作品果然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十余年前为庆祝太原市建城两千五百年之旧作,通篇气韵生动,端庄凝重,含蓄内敛,一气呵成。朴质而不单调,绰约而不巧饰,恣肆而不散漫,昂扬而无悍凌。整幅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与文章的宏大豪迈相合相融,达到了文学与艺术完美契合的佳境。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表达作者对这一社会、时代精神的观察与体认,还是表现自我的理想与情怀,无疑都更应该注重文辞,而非一味重复古人之陈词。所谓翰不虚动,言不虚发,为文如是,为书也如是。这才是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更应当呈现的,也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绵延不绝的根本动力。
吴国荣少年时代即喜好毛笔字,尤长于隶书,早年的隶书整洁清秀,婉转多姿,中规中矩,见重乡里。近年来,他在书法上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断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并且在书体上也更加丰富多元。如在本次展览中既有篆隶,又有行草,展示了作者对于书法的全面素养。隶书主静,古朴含蓄,疾涩有则,藏头护尾,娓娓道来。行草主动,开张恣肆,挥洒不羁,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一动一静之间,既是翰墨遣兴之雅事,又启发今古道艺之哲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十年沉浸其中,不亦乐乎!
吴国荣的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对省城太原的宣传、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见之于他的字里行间。吴国荣出生在晋南孤峰山脚下一个小山村,由于多年在省城任职,远离故土,因此在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散文以寄托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情,如《回望乡关》《与岁月同行》等散文集正是这种情怀的集中展现。多年来他还无时不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为村里修建戏台,为村里硬化道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他还不辞辛劳整理搜集资料编写了村志,修整了传统建筑和文物古迹,并在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先生考古发掘之处建亭立碑。不忘初心、不忘根本,乡愁如是,所思如是。
吴国荣今年已届七十,年虽古稀,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他的身上能够感受到依旧的青春和力量。值此展览之际,凑成俚句,以寄此慨:文山墨海久沉吟,七十年来苦用心。满纸琳琅虽爱惜,最关情处是乡音。
吴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