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于柳宗元,他的诗句人人熟知。在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旅局主办的“晋桂文化”交流活动中,民族歌剧《柳柳州》近期在山西大剧院上演。剧场座无虚席,观众热情似火,带着别样心情,欢迎这位从历史中走来的山西老乡。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芮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作品有600余篇。诗文并茂,文诗辉映。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位于现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柳柳州》聚焦柳宗元在柳州度过的人生最后岁月。以人物内心冲突为主线,外部冲突为辅线,使剧情充满张力。分七个篇章和尾声近40多个片段,刻画了柳宗元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歌颂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剧中,他勇开“以工抵债”先河释放奴婢、带头捐资修孔庙办学堂开启民智、配草药尝药汤、攻坚克难开凿水井、亲率百姓栽柳种柑。治柳4年,赢得百姓的由衷拥戴。而他,也走过了“北望长安”“官为民役”再到“我的长安是柳州”的心路历程,最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柳州的建设和发展中。展现了他的民本理念、清廉刚正和情感升华。
《柳柳州》以民族歌剧的形式,将柳宗元的故事搬上舞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韵味,又结合了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在唱词创作方面雅俗共赏,既有当地俚语色彩,又借鉴了唐诗的格律和意境营造手法,让观众仿佛有穿越感。
《江雪》作为该剧的主题曲,歌词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勾勒出冬日自然景象的同时,也体现了柳宗元内心的孤独与坚韧。“山重水穷处,行行复行行”表达出即使面对困境和孤独,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勇气。“这样的贬官世少见”唱段生动刻画了柳宗元在低谷却有所作为的为官形象。“‘官为民役’才是真”突出了柳宗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为民役”的核心思想,是全剧的主题表达之一。“真爱原来在眼前”唱词情感丰富,通过柳宗元与友人的交流场景,表达了柳宗元新的人生感悟。“北望长安年复年,乌云顿开在今天。叹什么山高皇帝远,真爱原来在眼前。叹什么乌纱轻与重,只有那百姓苦与乐重如山。论什么功过大小是与非,只有那百姓口碑世代传……”不仅展现了柳宗元心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厚情感。“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刘禹锡《竹枝词》在剧中的呈现,起到了丰富剧情、增添文化氛围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友情。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所在,该剧旋律融合了唐代元素和柳州当地及广西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让观众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魅力。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流水,将观众带入到古老的柳州。在表现柳宗元内心矛盾与挣扎的片段中,音乐节奏的变化扣人心弦,弦乐的低沉与管乐的激昂相互交织,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情感,而在描绘柳州百姓生活改善后的欢乐场景时,节奏欢快又极具感染力。在保持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和技法,通过丰富的和声、复杂的节奏变化,呈现出现代音乐的层次感和动态感,在保持古典韵味的同时,使作品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生动地塑造了剧中的人物形象。饰演柳宗元的演员通过精湛的唱功和细腻的肢体语言,将柳宗元的儒雅气质和坚韧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与音乐和剧情紧密配合,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他演员也各有精彩表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活的柳州社会图景,无论是官员、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再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柳柳州》来晋演出,也体现在戏里戏外的文化融合和交流。戏里,中原文化与广西文化碰撞与交融。柳宗元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人物,被贬至柳州后,逐渐接纳和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中原的唐诗乐府和广西的民歌相互渗透,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象征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戏外,这次演出,是“晋桂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增进不同地区、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具有积极的意义。
《柳柳州》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柳宗元这位历史文化名人,而且通过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将唐代的文化、柳州的地方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和传承。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种融合了历史与艺术的作品,是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民族歌剧《柳柳州》在剧情创作、导演构思、音乐编排、表演和舞美设计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要求、高水准和高水平,让观众在体验艺术美感的同时,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跨越千年,子厚带着他的为民情怀回乡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柳柳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文化融合交流和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高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