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当太原这个名字出现在由《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十座城市”名单中时,引来一片惊呼:太原吗?太原啊!
太原今天的幸福指数中,凝结着“九朝古都”的华丽,战火纷飞的锤炼,以及一代代太原人接力守护的汗水。
太原,曾先后成为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又是北齐、唐朝、武周、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因此号称“九朝古都”。
可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常常被忽略;它的锦绣风骨,更是很少被铭记。
30年前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时,只知道有煤,有钢铁,一阵风后一脸灰,一场雨后满脚泥。直到今天,外地的朋友还保留着对太原的这一印象,甚至有人坦言多年前听到太原是一座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时,当下便予以反驳。
每遇此景,只能诚恳相邀:再来看看吧!有一种变化,叫太原。
当然,变化的是这座城市的外在,不变的是它永恒的内涵。如果盘点中国十大古老城市,太原必是其中之一。
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得从人人都知道的“赵氏孤儿”这个典故说起。从小就看过戏曲《赵氏孤儿》,长大后又跑到盂县藏山寻觅赵氏孤儿踪迹,可没想到与我生活的太原城有关。从《史记·赵世家》记载可知,公元前597年,晋国大夫屠岸贾蓄意挑起事端,灭了赵氏全族,只有一个婴儿被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舍命合力救出。一代又一代,我们只关注这个万众瞩目的孤儿赵武之后复仇成功,却没留意他还留下一个优秀的孙子——赵鞅,日后成为春秋后期一代雄主。然而那时候,晋国六卿各怀异心,危机四伏,赵鞅急需一个稳固的后方作保障。
首席谋臣董安于挺身而出!在屠岸贾灭赵家整整100年后的公元前497年,军事家、政治家董安于开始施展他卓越的建筑才华。他放眼四望,将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的这片大地上为赵鞅量身打造出一座城池。因地处晋水之阳,因而称为“晋阳城”。
建筑家董安于有多出色?建城时,“公宫之垣皆以获蒿楛楚墙之”“公宫令舍之堂,皆以炼铜为柱质”。就是说城中宫殿与衙署等墙壁全部采用一丈多高的弓箭专用木材做成,大堂的柱子材料全部由铜铸。若是日后用得着,将这些材料或拆出来,或融化,便是武器。
守着这座坚固的城池,赵鞅安然度过余生。临终前,他拉过儿子认真叮嘱,“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果真,多年以后的公元前455年,儿子赵襄子遇到“晋阳之战”,危难之际,按照父亲嘱咐退至这座“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古城,面对强烈的战火与滔滔晋水双重攻击,最终绝地反击,成功将对手韩魏变为友军,联手灭了智伯。
不可思议的神奇反转,功劳簿中不能缺少了父亲留下的这份大礼。两年后,赵、韩、魏一鼓作气,三家分晋,留下一个“三晋大地”的美名。
于有的人而言,晋阳城可谓福地!比如做了17年太原代王的刘恒,公元前180年突降大任,成为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又比如李渊父子,公元617年,李渊从河东擢升为太原留守,带着次子李世民一同进驻晋阳城。少年公子李世民之前便凭借“解雁门之围”搭救了隋炀帝,又用“雀鼠谷之战”大败了起义军,扬名三晋大地。进驻晋阳城后,他又协助并推动父亲展开一个大行动,那就是起兵反隋。
今天,初到太原的人,必定会听到一个建议:去晋祠看看吧。
处于“晋水之畔”“晋川之中”的晋祠,是古人眼中的“最为胜处”,作为晋国(最初是唐国)开国国君叔虞的祠堂,见证了太原这座古城的沧桑巨变。
李世民父子在谋定起兵方案后,走进晋祠,虔诚拜倒在唐叔虞塑像前,将一番宏图大略倾诉给先祖。之后带着这块强大的护身符从晋阳出发,一举攻破长安,第二年顺利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被晋阳大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太原公子”。
太原公子,始终惦记着太原。29年后的公元646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正月天,已在皇位20年、人到中年的李世民再回晋祠,感恩唐叔虞当年的助力,又热情洋溢,纵情四射,搜尽满腹华彩之词撰写下《晋祠之铭并序碑》,献给晋祠,献给唐叔虞。他夸赞晋祠“施惠”“至仁”“刚节”“大量”;认为晋水“有英俊之贞操”“体圣贤之屈伸”“类芳猷之无绝”“同上德之诫盈”。
《晋祠之铭并序碑》,注定成为唯一。今天,再无它处可见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御制御书真迹石碑。这块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碑文,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太原公子”,却并非唯一。除了李世民,还有一位沙陀人被称为“太原公子”,他就是唐末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公元923年,他同样从太原发兵,攻入开封,灭掉后梁,成为后唐之主。
公元690年,唐朝还将太原府设为北都,成为最早叫“北京”的城市,一直到公元742年,将北都改为北京为止。
辉煌夺目的太原啊,像极了一个风采出众的人!这块龙兴之地,用炫丽的光芒招来杀身之祸!
那是1400多年之后的公元979年,时为北汉的太原成为北宋的攻击对象。赵匡胤三次亲征攻打,终因这座城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失败,第三次更是让赵匡胤在战争开始前离奇气绝身亡。迅速接替了哥哥皇位的赵光义接过接力棒,积蓄了更大的力量再来宣战。
这一次,赵光义很顺利。然而让他没料到的是,城池主人都出城投降了,民众却誓不跟从。愤怒之下的他采用了火烧水灌的方式,一举拔取了这块“眼中钉”。
北汉灭亡,晋阳城灭亡。
多年以后,27岁的元好问来到太原,面对消失的一座千年古城,带着悲痛的心情写下《过晋阳故城书事》:“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这片土地,实在太神奇,神奇到毁掉他的赵光义也舍不得彻底放弃,于是三年后,他又下令在距离古城20多公里的地方兴建了新的太原城。
重建,毁灭,再建,新生……一座城的历史中,蕴含了它独特的宿命。
不间断的战火,悲壮地积攒出一座城的底蕴。到了明朝,太原成为九边重镇,新封晋王朱棢(朱元璋第三子)便让自己的岳父——永平侯谢成扩建了太原城,使明代太原城成为长江以北仅次于国都北京之外的大城,也因此得到一个美丽的名字——锦绣太原城。
当时有人说,因太原地形西北高于东南,因此武事频繁,“文明不开”。为了给这座古城增加一些“文运”,公元1599年,由傅山的祖父、有着一身傲骨的傅霖亲自主持,在太原市东南修建了一座文峰塔。
9年后的公元1608年,时任晋穆王再接再厉,请来五台山显通寺住持妙峰大师,在紧邻文峰塔60米的地方再建宣文塔。
从此,双塔耸立晋阳城。40年后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后特意见识了双塔,并写下诗句:“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
1949年,双塔又见证了太原战役。
如果元好问还活着,又会写下什么诗句?当年,元好问之所以如此伤感,是因为他在16岁赴太原参加乡试时,有过一次动容的遇见,一个捕雁人将一只捕获的大雁射杀,没想到其伴侣竟投地而亡,感慨万分的元好问于是写下千古名篇《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太原有情,于1998年在汾河公园一期修建了雁丘景点,2023年又在汾河四期拓展为雁丘园。
殉情双雁,永恒缠绵汾水边。
太原这座城,注定烽火、诗意与浪漫并存。走近它,可凭吊河山,凭吊英雄,也可凭吊爱情。
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