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光影里的大西高铁

  十多年前,有了人生第一部全画幅单反相机。透过窄小的相机取景窗,我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不断被拉直或弯曲的钢筋、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框架,以及绵延的钢轨,在滚烫的汗水中拔节生长。这片繁忙的工地,在建的是三晋大地上首个高铁之“家”、大西高铁线路重点配套工程——太原动车所。
  时光荏苒,伴随着大西高铁的开通运营,最初的单反相机已经老在了时光里,可它却把最鲜活的影像留给了我。那些黝黑的皮肤、干裂的嘴唇、坚毅的眼神,那些或长或短,或银灰或白色的动车组,那些透过车窗欣赏美丽风景的笑脸,连同应县木塔、平遥古城等名胜古迹,都出现在了我的照片里。他们闪闪发光,被大西高铁一一串联起来,成了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美丽花环。
  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川娃子的笑脸,我印象最深。那是一次冬天的跟班采访,在凌晨的动车组停车场旁,高架桥上的大西高铁线路已进入梦乡。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让相机快速失温,电池电量急速下跌。一个穿行在线路中的身影,出现在相机取景框里。镜头拉近,我看到他身着厚厚的蓝色棉衣,戴着棉帽,鼻梁被冻得通红,只能凭借口中呼出的热气回收一点热量。虽然他穿得笨拙,跑起来却轻盈如燕。工作间隙,我得知他家在四川,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来到山西。他用不知疲倦的奔跑作业,维持着数十列动车组车厢内的温度,只是为了让素未谋面的旅客在登车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努力工作,买套房,成个家,尽快把女朋友从老家接过来。
  在那个冬夜,川娃子突然把手机伸到我面前,问我:“我女朋友漂不漂亮?”我看到被设置成手机屏保的女孩子长发飘飘、面容清秀,川娃子的笑容甜蜜,那个滴水成冰的夜晚就此温暖起来。
  天亮了,大西高铁线路醒了,银灰色的、白色的,长的、短的,一列列动车飞驰而过,坐在暖融融的车厢里,旅客们或许早已忘记了窗外的寒冬。一夜跑了近两万步的川娃子,此时才伴着大西高铁的铿锵足音沉沉睡去,枕边放着存有女朋友照片的手机。
  大西高铁一定知道,在它身后有无数个川娃子,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畏冰霜雨雪、无畏酷暑严寒,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着它。
  从太原动车所的火热施工现场,到今天大西高铁线路上密集的动车飞驰,伴随着大西高铁跃动的脉搏,我的记录设备也发生着变化。从相机到摄像机、无人机,更多鲜活的大西故事映入眼帘。
  邂逅“烧饼王”,就是在大西高铁上。攀谈中得知他家住运城,在北京做生意。“我们主要就是做烧饼。”“烧饼王”的妻子快人快语。“烧饼王”并非徒有虚名,他做的烧饼在当地饱受好评,久而久之大家就送给他这样一个头衔。早年间,“烧饼王”曾尝试着到北京做生意,但因为每次乘火车回家需要14个小时,孩子和老人又需要照顾,生意和家庭无法兼顾,不得不放弃。2014年,伴随着大西高铁开通,北京到运城车程缩短至5个多小时,“烧饼王”心动了,他和媳妇果断将生意做到京城。经过几年打拼,生意由小变大,从两个人变成一群人——越来越多的乡亲跟随着他们,搭乘大西高铁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的他是名副其实的‘烧饼王’。”面对妻子的认可和称赞,“烧饼王”默默把手掌放在妻子的手心,我看到那是一双泛着油光、有些许褶皱的手;那是一双写着勤劳、敢于拓荒的手。车厢内的电子显示屏上,“240km/h、245km/h……”的速度不断攀升,转眼,高铁已驶入晋南大地。
  列车到达运城站,透过车窗,我用相机定格下“烧饼王”和妻子出站的背影。“烧饼王”创业的梦想实现了,满怀喜悦即将与家人团聚,高铁承载着更多人的“梦想”向下一站驶去。
  在地处介休市洪山镇三佳村的介休东站,即将退休的售票员焦迎丽对服务了10年的工作岗位充满不舍。面对我手中的摄像机,她如数家珍般盘点着这些年的变化:旅客购票从现金、银行卡支付,升级为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渠道;可以在售票窗口购票,也可以网上购票,网上购票后甚至都不需要取纸质车票,直接刷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10年,车站的旅客发送量不断增加,售票厅购票的队伍却越来越短。焦迎丽说,这是肉眼可见的时代之变。
  让焦迎丽难忘的还有来来往往的乘客。大西高铁开行初期,一位在外打工的老人,来到售票窗口前,急着购买回成都的车票。时值春运,所有成都方向的直达车票均已售罄。看到老人着急的样子,焦迎丽耐心给老人规划线路。从介休到西安、到广元、到成都,多次中转路线的设计,让老人如期回了家。春节后,步履蹒跚的老人来到车站,将两大包零食递到焦迎丽手中,并向她深深鞠躬感谢……她深情地说:“没想到,普通的售票工作却受到老人如此礼遇,这是对我个人的感谢,更是对铁路服务的认可。”
  10年间,太原动车所的高铁已经从最初的26组增加到目前的92组,拓建的预检预修库、临修库、公寓楼拔地而起。10年间,川娃子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烧饼王”在家乡买了房,还有了车;售票员焦迎丽肉眼可见的时代之变还在展开,温情的故事继续在旅途上演;我也从一名通讯员、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企业内部的全媒体记者。10年,只是时间的刻度,正是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才赋予了时间不一样的意义。
  行走在时间的轨道上,我们勇敢坚毅地向前奋进,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列飞驰的高铁。

王志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8期

  • 第2024-12-07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4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2-02期

  • 第2024-1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