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一些独具特色的非遗作品成功“出圈”,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但不得不承认,部分非遗仍然面临“人走艺绝”的境况。太原市文化馆精心打造市民文化夜校非遗美育课堂,将非遗中蕴藏的丰富美育资源融入课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市民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市民文化夜校点亮全新夜生活
制作“鸟尊”面塑、体验木制摆件雕刻、感受太极拳的刚柔并济……今年7月以来,太原市文化馆主办的市民文化夜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点亮市民夜生活。夜校共开设了刺绣、剪纸、绳结、面塑、插花、漆艺、香道等15门课程。在这里,市民能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
周五晚上6时30分,市民文化夜校的珐琅画班准时开课。从温馨的15人小班,演变成热闹的50人大班,越来越多的非遗爱好者会聚于此,共赴一场文化与美的非遗之约。“掐丝是珐琅画制作的第一步。丝掐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画的整体效果。大家可以像这样将金属细丝进行弯折处理,尽可能勾勒出线条流畅的图案。”金丝珐琅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庄秋燕一边讲述掐丝的基本要求,一边为学员们示范操作手法。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很快掌握了制作方法,一件件金丝珐琅画作品初见雏形。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现代年轻人的社会生活新风尚。下班后匆匆赶来上课的徐子贺是夜校的忠实粉丝,她向记者展示了她制作的以熊猫为主题的珐琅作品:“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是了解非遗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已经在夜校体验了好几种非遗课程,每样都很有挑战性,明年我还会继续报名参加。”
市民文化夜校的普惠性和公益性是吸引众多市民参与的重要原因。考虑到非遗项目类别众多,很多项目的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所以非遗美育课堂选择了较适合短期培训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项目,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易于理解。同时,作为公益性课程,非遗美育课堂不收费用,学员只需自备学习用品,就可以报名体验非遗课程,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非遗传承焕发时代新光彩
“布贴画是用布料讲述的故事。即使颜色相同,不同材质的布料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比如丝绸让人感觉轻盈灵动,而棉布则更质朴厚重。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块布料的独特性,将不同质感的布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才能让画面更有生命力。”在市民文化夜校的非遗美育课堂上,晋阳布贴画代表性传承人樊利华正在讲授布贴画的制作技巧,指导学生们用各色布料拼贴出精美的艺术品。
小猫灵活地穿梭在茂密的树木之间,碧绿的湖水中粉嫩的荷花探出头来,身着红裙的女孩展示着曼妙的舞姿……一把剪刀,几片碎布,经过拼贴裁剪,转瞬间就变成了一幅幅色彩丰富、灵动传神的布贴画作品。“制作布贴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看我用闲置的丝袜模拟人的肤色,无论是质感还是颜色都很合适。”学员容美丽指着她的布贴画作品对记者说,布贴画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多样化的艺术形态深深吸引着她,“把这些不起眼的小布头,制作成独一无二的布贴画作品,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
“晋阳布贴画的特点是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利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剪、裁、粘的方法,将装饰画用布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樊利华说,她是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布贴画创意手工课的代课教师,坚持制作晋阳布贴画已经有四十余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学院专门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设布贴画体验课和进阶课,激发学生了解和传承非遗的积极性。这次樊利华来到市民文化夜校授课,就是为了开展布贴画技艺的宣传和推广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种传统文化。
如何在新时代让非遗焕发新的光彩?樊利华给出了她的答案:“‘代表性传承人’的头衔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要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与热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
市民文化夜校形式多样的非遗美育课程,正在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绳结、珐琅、钩编,每周的课程都不一样,一个月下来可充实啦!”家住附近的程婕说,今年十月她带着女儿来市民文化夜校学习了三样新技艺。女儿对金丝珐琅画最感兴趣,每天放学回家就开始全神贯注地掐丝、填色,一坐就是一晚上,“每次女儿都会拿着她的珐琅作品到我面前显摆,还会叮嘱我金丝拼接要紧密,避免漏沙,现在她成了我的小老师。”
薛力菊是市民文化夜校的一名志愿者,每周总有几天,她会早早来到夜校,帮助老师维持教学秩序,与喜欢非遗的学员们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我来到夜校已经四个多月了,夜校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在这里认识了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体验了很多非遗技艺,深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丰富内涵。”薛力菊说,她最初做志愿者是为了体验更多非遗课程,但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她渐渐认识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唤醒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自非遗美育课堂开办以来,市民朋友们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参加学习的学员达1000余人次。同时,课堂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太原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苗馨介绍,今后太原市文化馆将继续秉承公益、惠民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为市民带来更多、更好的非遗美育课程,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杨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