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盼望一次寻根之旅,看看梦里山西老家,看看洪洞的大槐树,圆一圆祖祖辈辈数百年的朝思暮想。
一
也许是天意,也许心情过于沉重。我们山东散文学会作家采风团由灵石县赶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时,早晨的秋雨霏霏已变为哗哗作响的大雨,如泣如诉。
好在洪洞县委宣传部与洪洞县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打着伞前来迎接并热情陪同。我默默压住激动的心情,面带笑颜,不然早已泪眼婆娑了。
雨雾中,一座偌大而幽深的景区就在面前。
在讲解员文明规范有序的引导下,大家首先跨进景区“根雕大门”,这座大门设计颇为匠心独具,整体为古老沧桑、伟岸厚重的槐根造型,虬枝高高举向蓝天,枝繁叶茂,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正对大门的是一面“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大大的隶书字体由著名书法家张仃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特别是“根”下方最后一捺,隐含象形而寓意深邃,既代表众多移民走向外地,也代表移民后裔迈入寻根问祖的根基。
秋雨淅沥中,祭祖园的古建筑及一草一木更加庄严和神圣,满园的槐树枝叶相连,苍翠欲滴。
听着景区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家踩着雨水,顶着绵绵秋雨,依次认真观看着一组组朝堂决议、解手、背手、联手等有着生动灵活故事的雕塑群,特别是当我走近“大槐树下”一组雕塑,讲解员的声音似乎有些嘶哑:这组雕塑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嘱托即将远离故土的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而手捧槐枝的儿女们,伤心离别、泪水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我瞩目秋雨中的女子雕像,正眼含热泪,双手紧紧攥住一根槐枝贴在胸口上,我的双眼也顿时一热,鼻腔发酸,积蓄许久的泪水顿时涌出眼眶,模糊了前方……
回想到我的祖上自洪洞艰难跋涉移民到山东省郓城县,不知历经多少坎坷与辛酸,先是由山东诸城的马耳山脚下又迁到巨野县生息繁衍,再由巨野县迁到郓城县扎根繁衍生息,一代代移民,魏氏子孙饱经战乱、度过灾荒饥饿,自我十六世祖魏宣珍再从魏坝村迁到现在的马刘庄村,祖祖辈辈回忆的都是一个穷字,试想近几代人都没有多余的盘缠回到千里之外的山西洪洞老家看一看,更别说最早的迁移祖先的颠沛流离了。
越想越痛苦,真想在这静穆的园子里大哭一场。
二
“小心脚下!”讲解员的突然提醒让我从恍惚中醒来,我急忙揉了一下蒙眬的眼睛,偷偷掏出纸巾擦去泪水。讲解员又深情地告诉大家: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大槐树就会迎来一大奇观,成千上万只相思鸟集聚洪洞大槐树。每天黄昏时分,这些鸟儿就会从四面八方飞来,落在大槐树的枝头上熙熙攘攘,啾鸣不止,第二天凌晨,这群鸟儿又不见了踪影。洪洞人民称它为“神鸟”“思乡鸟”,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羽化而成,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作鸟儿也要飞回故乡,嘱托子子孙孙要来看看家乡变化。
走在这翁郁葱茏、幽深别致的园区,一组组历史典故及雕塑、碑刻透露着历史移民岁月的沧桑,一个个思乡的传说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在“大槐树处”石碑亭后,有一金代遗留的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据说此塔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我想,石经幢一定看到听见了移民先祖挥泪故土的悲伤,它是现存明代移民的唯一历史见证。
曾在书刊中看到过有关此处的老照片,都是这一石经幢的背景,今天终于一睹尊荣。大家依次登台朝拜。
石经幢最上层雕刻有文殊菩萨的坐像,中间部分刻有金刚经文。上面雕刻的八大金刚、狮蛮护持、伎乐、狮像等图案,反映了金代佛教艺术的特点。据当地史书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洪水冲毁了广济寺和大槐树,但石经幢却得以幸存,被后人视为金刚托塔、永世不倒说法的应验。
在移民古道东,有一座木质彩绘建筑牌坊。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八个金字,为洪洞人贺柏寿所题写。此牌坊是清朝末年一位洪洞籍官员景大启出资修建。其告老还乡后,四处发动好友乡贤募集资金又修建了大槐树的碑亭、茶室、石经幢、长廊、排房等,并通宵达旦整理出版了《洪洞古大槐树志》,四处分散供给移民后裔品读怀念。
弯曲的同源渠,清澈的流水淙淙作响,书写着我们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一样的华夏血脉。
同源渠的尽头是思源潭,潭水清澈碧绿。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我们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后辈子孙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和遥远而淡忘掉故土祖根。
寻根祭祖园中还有西桥、中桥和东桥,分别代表着莲馨桥、槐香(怀乡)桥的寄托,而东桥寓意为鹳鸣桥,是借鹳鸟的鸣叫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
在一阔大的广场背面,坐落着一座庄严肃穆的殿堂,这就是祭祖堂大殿了,秋雨中愈发神圣而威严。讲解员说:明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寒衣节”了,“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办的甲辰年寒衣节祭祖大典将在这里隆重举行。大典以“千姓同根源 万民共祭祖”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共聚洪洞大槐树祭祖广场,祭拜大槐树移民先祖,传承中华孝德。
随行的地方工作人员自豪地解说道:自1991年4月,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以来,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4届祭祖文化节,一届比一届规模盛大,一届比一届传播得更远。
共祭移民先祖,共话血脉亲情。祭祖大典将依次进行“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饮福受胙”“鞠躬辞神”传统仪程,隆重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魅力。同时,还奉上三牲、五谷、时鲜、肴馔、面点、寒衣,表达孝敬之心。如此繁缛的礼仪越发令人感慨传统文化和祖先的恩德需要代代传承,子子孙孙不能忘记。
此时,天空的秋雨似乎更加抒情淋漓了。
揣着我移民祖辈的心事,背着姓氏家祖的期待,吹吹山西的风,沐浴一场洪洞思念的秋雨,深深祭拜—下大槐树:山东移民远离您600多年的一支魏氏子孙回来了,带着祖先未了的心愿向您深深一拜,带着祖先朝思暮想的希望向您深深一拜,带着几十辈子孙感恩的心向您深深一拜!
这三拜,让我如释重负又热血沸腾。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祭祖堂是在当年老槐树的位置重建的,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具有天下民祭第一堂之称,实在蔚为壮观,足以让每一个姓氏子孙深感自豪。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很快找到魏氏祖先牌位,工作人员递给我四根檀香,我忙掏出手机询问收费二维码,这位女工作人员却婉言一笑谢绝,说欢迎您回到山西老家祭祖,咱是一家人,不收祭祖香火钱。
四
在连续举办34届寻根祭祖文化节的同时,洪洞县还举办了九届孝德文化节和三届洪洞大槐树“根祖杯”海内外诗词大赛,旨在通过大槐树景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繁荣诗词创作,引领各地游客体悟孝德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孝德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如果不是赶上下雨,祭祖园还会有大型的《大槐树移民》《家国情槐》《铁锅记》等实景剧演出,让大家亲身体验到故土难离的悲怆,切实让广大游客、移民后裔、姓氏宗亲、研学团队追溯移民历史,自觉传承弘扬孝德文化,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路风雨,一路走来,寻根问祖,传承美德,打造文化自信,增强文旅地方品牌,我由衷地感到山西人的赤诚与奉献,他们发展文旅事业是睿智与坚韧的,富有创新精神和经久不衰的凝聚力。
当我们参观拜谒完大槐树祭祖园回到大门口时,热情周到的工作人员又将准备好的地方文化书籍送给我们每人满满一兜,大家一一惊喜地接过来,这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与嘱托,更是血脉相连的一个无限美好的祝福。
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洪洞大槐树已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精神之树,它的根深深地长在我们每一个移民后裔的心中。恭恭敬敬抓一把洪洞古朴的泥土,或是沉重地折一节清香的槐树枝,大家都希望带走故土的思念与祝福。
魏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