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技

用智慧和匠心“护航”铁路安全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李猛的座右铭。2024年11月,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公布了第十七届詹天佑铁奖评审结果,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太原工务段线路车间副主任李猛荣获“詹天佑青年奖”。从初出茅庐的工务“小白”到成果斐然的线路“专家”,入职14年来,他勤学苦练、实干担当,在铁路科技创新的路上不断探寻,用智慧和匠心“护航”铁路安全。全路“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太原局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一项项荣誉见证了他的付出和成长。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谈起从求学到工作再到成为一名“科研达人”的心路历程,李猛感慨地说。2010年,他从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后来到太原工务段,成为一名铁路人。报到后仅7天,李猛便跟随段施工协调办公室一头扎进吕梁山,投入太中银线提前介入的紧张工作中。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他兴奋地期待着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大展一番身手,但很快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在一次线路精调作业中,李猛负责使用全站仪对线路数据进行测量,由于对新型全站仪操作要领掌握不到位,造成有的测量数据出现了较大偏差,师傅陈彪在复测时发现异常,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这次失误让他明白,工作中的小失误可能造成行车安全的大问题,不能有丝毫侥幸。他暗下决心,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在吕梁山的崎岖沟壑中,他肩扛测量仪器,每天平均徒步行走10公里,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还要挑灯夜战恶补专业知识。“那时候我们租了山里的一个小楼房作为办公生活的场所,环境非常艰苦,这种磨炼让我在专业和思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回忆道。
  之后,李猛又在汾阳线路车间、道岔攻关组学习锻炼,用1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学生到铁路人的角色转变,磨炼出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铁路科创人员打下了基础。2011年底,李猛被分配到工务段线路技术科担任助理工程师,从事线路技术专项工作。线路技术科的工作和现场不同,在这里不仅需要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还需要对现场发现的线路病害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解决方案。
  在种类繁多的病害中,一个频繁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李猛的注意。随着铁路运量的增长,列车的速度、轴重、密度都在不断增长,在一些小半径曲线轨道,由于受较大的横向力作用,轨道部件伤损的情况时有发生,人工处理既耗时又费力,为线路的日常养护带来了困难。
  “能不能通过优化轨道结构,彻底解决小半径曲线轨道各部件存在的问题?”脑子里有了简单的构想,李猛迅速制定了攻坚计划,通过查阅了大量的专业期刊,借鉴现阶段小半径曲线轨道的研究成果和整治方法,又身体力行多次前往现场,同一线职工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与同事、厂家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不断优化设计思路,一种新型轨枕扣件生产试制成功。
  设计通过在混凝土轨枕中预埋铁座结构,对扣件进行强化,增强曲线线路抵御横向力的性能,减少了维修养护投入,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为了验证新型结构的可靠性,每隔一段时间,李猛都要前往试铺段对线路各项数据进行测量,发现问题再跟厂家沟通优化,用了7年时间对产品反复打磨。
  “对我来说,科技攻关就像探寻一座富矿,每次成功都很有成就感。”李猛说。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太焦铁路,是山西连接华中地区重要的晋煤外运通道,由于沿线山体陡峭、岩石风化,松动石块容易脱落侵入线路,如果不及时清理,将危及行车安全。难题又落在他的肩上,经过反复现场调研,并同相关业务科室进行课题论证,他提出研发一种全天候、非接触式自动监测系统,发现落石等异物侵限实时报警,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经过李猛对样机的不断测试、优化,“山体落石监测报警系统”研制成功。系统采用多目标锁定技术,利用激光检测装置对监测区域实时监测,发现异物马上发出预警,提高了铁路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作为铁路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他还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和工务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依靠创新解决问题。

刘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