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一弓一弦一世界

——记晋剧琴师王刚柱的艺术情怀

  晋剧发展浩瀚长河中,晋中既是发祥地,又有辉煌期。以程玉英领衔,侯玉兰、张鸣琴、王万梅、降经元、冯继忠等,数不尽的“大家”打造了晋剧独有的“晋中现象”。而人们念念不忘的,就是千回百转、意蕴悠长的“晋中味道”。
  听戏听味,千古之道。
  这余音绕梁,来自演员以情带声的演唱,更源于伴奏员心中涌动、指尖流淌的生动呈现。晋剧琴师王刚柱,土生土长的晋中艺术家,独钟晋胡,尤爱舞台,用心用情缔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广厦。

寻道:师傅领进门,徒弟紧相随

  王刚柱一心做事、不善言辞。但一提起晋剧,提起文场艺术,总是眼放光、话不停,高兴的时候能乐出声。
  每次谈话,话题最多的便是他的恩师——名琴师罗维新。
  1978年,16岁的王刚柱经推荐,就读晋中地区艺术学校。从此,便开始了与罗维新的师徒情缘,开始了他的晋剧文场艺术攀登之旅。
  “罗维新老师把我们当成传播艺术的种子,用心栽培好苗子,经常给我们‘吃偏饭’,把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那真是不辞辛劳、用心良苦。”王刚柱讲,在校期间师兄弟们结对帮带,彼此结下深厚友谊。罗维新还费心协调其他老师全方位培养。因其他原因,王刚柱曾一度消沉,但是却得到罗维新的鼓励,千万不能放弃,不能扔了功,功在希望就在。
  于是,只要有机会去榆次,王刚柱第一任务就是找罗维新。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罗维新总要抽出时间,看他拉琴,不厌其烦点拨。遇到调演,总是坐在他身后,静静地陪伴,散戏后抓紧一一讲解示范。
  就这样,师傅领进门,徒弟紧相随,一有时间王刚柱就如饥似渴灌耳、聚精会神琢磨,特别是夜戏散场万籁俱寂,优美的旋律陪他度过艰难困顿的时光,丝缕艺术之光为他拨云见日,带来坚定前行的力量。
  1995年,王刚柱被调至晋中市晋剧团,师徒重逢别有一番滋味。
  “刚柱不仅勤奋好学,最重要的是开窍。这个娃娃练功从不偷懒,而且自己还要加练,老师们看了都很感动。教不好娃娃,对不住良心。”罗维新语重心长地讲。
  师徒情深胜父子。罗维新毫无保留地传授配合身段表演、念白气口、四声字韵伴奏等艺理和技法,为王刚柱从事伴奏、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务道:寻找令人心驰的“晋中味道”

  从艺以来,王刚柱立身晋中,遍访名师,如酿美酒、造陈醋般孜孜以求,寻找令人心驰的“晋中味道”。
  到晋中市晋剧团后,便有了更多学习名家大师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名琴师郭志强和名鼓师许合智、李铁锋、郭强的默契配合,并得到他们的精心栽培和悉心点拨,伴奏水平有了显著跃升。
  王刚柱坦言,主奏应当是文场的“旗手”,必须“讲究”不能“将就”,不仅“完成”更要“完美”,要服从武场指挥,带领其他乐手搞好晋剧四大件“和弦”配器,无论什么“路道”不能丢掉“味道”。
  “拉呼胡,要下绣花功夫。不能死跟腔,演员唱什么字就拉什么字,这是及格水平。本身四大件就是高级产物,就是晋剧传统音乐的交响,每件走的旋律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组合起来就是一部有嚼头的艺术珍品。可能演员唱这个字,我补那个字,但是我的旋律组合起来还能包住你,一弓多字、一贯到底,你能感觉到我的不同。这是一门学问,前辈大师做得很好,我们这代人要继承下来。”王刚柱严肃地讲。
  艺海无涯砺心智。王刚柱积极投身剧目创作,为《褒尚论道》《大唐女人》《王家大院》《香魂女》《花打朝》《程婴救孤》《狸猫换太子》《泪洒相思地》《宫门挂袍》等设计音乐唱腔,并担任主奏,多部荣获国家、省、市音乐设计奖和优秀演奏奖,较好地丰富了舞台剧目和晋剧音乐。
  他的最爱就是拉琴,就是这一方舞台。退休后,他受阳泉市晋东晋剧院邀请担任主奏,坚持常年随团下乡演出,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名琴师韩全鸿曾说,刚柱琴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个岁数仍然坚守舞台阵地,实在难能可贵。

布道:抓住机会,把所学传下去

  艺术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没有好的传承,就会人才断代、技艺断层,无疑带来艺术发展的“灾荒”。
  “艺术和文化不分家。刘柱、常国楫等大师琴艺精湛,得益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加倍提高文化修养,不仅要做好口传心授的基本功,还要历练著书立作的高级功,这样才能让流派技法永续流传、发扬光大。”王刚柱对艺术发展深刻洞察,始终保有极大热情。
  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陪同师父罗维新,共同研究晋剧文场艺术。他们深入细致探讨伴奏法,遍寻资料萃取精华,严谨细实校对书稿,一套双册约26万字、涵盖丰富的《晋剧文场音乐教程》于2023年出版发行,与名鼓师贾炳正的《晋剧传统锣鼓通谱》相得益彰,成为晋剧界罕见的“双剑合璧”。该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业界好评和追捧。
  他热衷晋剧传统文化研究。在贾炳正等前辈指导下,参与恢复排演程伶仙大师代表剧目《梅降亵》,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在晋剧文场爱好者封和平先生鼎力支持下,与同仁共同录制《晋剧传统曲牌》《王万梅演唱专辑》,并精心打造非遗文创制品。
  从艺近50年来,他在学习汲取的同时,不忘记带学生、传艺术。省戏剧职业学院李保青教授就是王刚柱的高徒,他表示:“王老师艺德高、艺术好、艺理深,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特别是他强调的,晋胡伴奏‘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理念精深独到,或加花、或填空、或对比、或复调,‘心、气、耳、指、弓’一体联动。这些理论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较大帮助,为我的艺术进步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王刚柱热心晋剧公益传播事业,多次参加省市电视电台节目录制,为晋中晋剧流派艺术传承锦上添花。
  为人低调、做事高标,不慕虚名、不懈追求,这是笔者对王刚柱的认识。
  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一个关键词:“天命人”。笔者想,做好晋剧音乐便是王刚柱的天命,打好弓弦的“太极”,舞动指尖的“芭蕾”,择一业、忠一师、精一事、终一生。

苏林和 任妙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9期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