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构成。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实践指南。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应深刻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坚持生命至上、学生为本,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心理是保证学生个人学习与生活品质的基础。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至关重要。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寻求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方法,从而满足更多学生发展性、成长性需求。其中,积极心理学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为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扩展人际资源与增加心理资本,从而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强化社会支持,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高校辅导员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面向全体学生,融会贯通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依托校、院搭建的各类育人平台,将多元实践活动融入学生的心理成长体验中,使积极情绪体验内化于心,增强其获得感与幸福感。比如,围绕“劳动、奋斗与幸福”开展主题教育,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将幸福的来源与劳动、奋斗紧密相连,让学生深刻领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劳动与奋斗中探寻幸福的真谛;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美术、歌舞、乐器演奏等文艺体验活动,或开展戏曲、茶艺、非遗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学生共同参加各种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沙盘体验,通过心灵对话或沙盘模拟,走入学生内心世界,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接纳自己,拥抱成长;还可以与学生共同编排心理剧或设计手语操,通过生动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展现内心的冲突与成长的力量,感受心理剧的情感共鸣与手语独特的美感表达。此外,辅导员应立足自身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紧密结合不同学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着力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感悟式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富实效。
把握课程实践契机,培育积极健康人格。拥有积极健康人格的个体,能够用积极的视角去关注生活,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高校辅导员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将党的精神谱系和本土红色资源中蕴含的时代内涵有机融入课程实践,突破单一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局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素养。一方面,要聚焦社会导向和学生价值取向,积极探索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与学生一同走向田间地头、社区基层,亲身感知国情民意,让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衔接。在不同学习场域中以学铸魂、以行促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夯实学生初心之源,补足精神之钙,培育坚韧之心,鼓舞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矢志追梦。另一方面,在课堂内外,通过系统心理学的引导,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他们科学开展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综合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学生审美力、创造力和同理力等心理素养,在丰富多样的课程与实践中,帮助学生感悟学习的意义,享受生活的美好。
联动心理育人主体,涵养积极育人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在组织层面为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安全、稳定且富有支持的社会环境。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更应做好整合心理育人资源,着力构建心理育人“共同体”工作,成为校内协同与家校联动的“行家里手”。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工作体系。其中,学校、学院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心理育人融入各项育人工作,深入挖掘育心、育德的教育因素;班级、宿舍要将心理关怀融入日常生活,关注关心身边同学,共同营造温暖、和谐、感恩、互助的校园氛围。作为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教师间、家校间的协同联动,紧密联结“四级体系”“两支队伍”和“多方主体”,整合学校、家庭、朋辈等多维资源,构建起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为学生构筑坚实的社会支持网络,让他们在学校的温暖关怀、家庭的深切陪伴以及朋辈的真挚支持中感受力量、茁壮成长。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心理育人能力,强化工作意识和专业本领。要树立正确的身份认同,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育人实践特别是心理育人工作中,以爱心温暖学生,以鼓励激发潜能,以信任护航成长,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