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的很多习俗礼数,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这之中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在我国各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体现人们意愿的节日,其中,尤以春节(元宵节)为代表之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
从《中国节日趣谈》这本书中我们知道,我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当时的奴隶主为了欺骗奴隶,规定在一年之中,要搞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当时,人们便把“冬祀”当春节过。
古人最初以立春为春节,《后汉书·杨震列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其实就是立春,因为古代的传统节日多与农事相关。汉武帝时才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是为春节之始。古时的春节有很多称谓,如“元旦”“元日”“新春”“新年”或“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等,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一月一日正式定名为“春节”。正月初一,晨起首先燃放鞭炮(俗称旺鞭),然后开正门,是为“放开门炮”;随后向历书所定的喜神方向行走,叫“兜喜神方”,亦称“迎年”;接着,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长拜贺新年,并向亲戚邻里拜年致贺。
最让人翘首期待和应接不暇的是“吃年酒”,又称“吃春酒”。人们一年到头忙于生计,往往疏于交往,到春节才有充裕的时间。于是,亲戚、朋友相邀宴饮,为的是互通音信、联络情感。这样的春酒,有时甚至延续一个正月。
《中国节日趣谈》把春节分为14个部分进行论述,从“春节的来历”“春节为什么叫‘年’”“贴春联”“拜年”“压岁钱的由来”“迎喜神”“年糕的传说”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等等,面面俱到,可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对春节几乎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了。
比如说:春节为什么叫“年”?作者写道,早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对“年”就有不同的叫法。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上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金文和甲骨文对“年”字上半部的写法都是像“禾”形,有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样子,其本意正如《说文》所说,是“谷孰(熟)也”。庄稼每年一熟,农民一年的操作也以谷物入库为终结,由此可见,“年”的本意为谷物成熟之名。再比如:压岁钱的由来。作者根据资料说,最早的压岁钱也称厌胜钱,或称压胜钱。《博物图》记载:“压胜钱有五种,一体之间,龙马并煮,形长而方。李孝美号之曰压胜钱。”在唐代的宫廷内,给压胜钱之风很盛,到宋代,“压胜钱”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已成为民间的重要风俗。
到了初五,年节的高潮多少有些回落,大小商铺开始营业,因为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商家都虔诚地迎候财神,期望这一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当然,年节活动并没有结束,“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长长的年节再掀高潮。
关于元宵节,《中国节日趣谈》同样分为“元宵节的起源”“漫话元宵灯彩”“猜灯谜”“元宵”“元宵趣事”五个章节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其中,不乏一些让人兴趣盎然的故事。比如,猜灯谜(猜谜)。书中说道:猜灯谜活动开始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与春秋时期的游说之士有关。那时候,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侵扰、吞并,频繁地进行战争,游说之士为达到某种目的,常常要向君主陈述一些意见,但它们不直谏,而是以借喻、暗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对方去猜,当时叫作“廋(隐匿之意)辞”或“隐语”,这就是猜灯谜的前身。由于谜语含义隽永、亦庄亦谐,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开人笑颜,所以,自秦汉以后,骚人墨客以猜谜为乐事,制作出大量的谜语。如今,谜语更加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制作了不少巧妙的谜语,字、词、成语、诗词、歌曲、影剧、书名、地名、人名、物名均可入谜;还有别开生面的哑谜、画谜、无字谜、故事谜等。
凡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中国节日趣谈》带给我们最实际的意义。
杨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