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雪散文随笔集《若有所思》,思想就一直在想着她的散文《致生命中那些人未尽事宜》中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掌控的也许只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周而复始的每一天,收获一个新的自己,因而要感谢生命、感谢馈赠、感谢给予。”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自我的世界,无论生活怎样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就是自己,个人的向往、个人的追求、你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不断地努力,就会有收获。“收获”两个字,看似容易,真正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却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索取新的营养、从书本上获得新的启迪、从自然界中得到新的认识,这一切便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通过《若有所思》一书,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人生的旅程中,为收获一个新的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和不断地进取。第一章节《我眼里的世界》,作者把她所经历的事物,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思想、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充满激情地讴歌着生活的美丽,且在行如流水的文字中道出人生的感悟。沈从文先生说过:“读大自然这本书。”作者在走进大自然读大自然这本书的时候,心情轻松而愉悦,放下生活中的沉重和旅途的疲惫,张扬着飞扬的思绪,享受着自然界的馈赠:“在北方的春风里,我沿着你的河堤走;在波光粼粼的夏日里,我穿行在最美的长廊里看独一无二的壁画;在结冰的冬季,一边滑冰一边看夕阳下的十七孔桥。所有你的美丽、你的柔情、你的雄壮,我纵使看了很多遍还是看不够。”(《一万次的春和景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作者行走在山河间的抒情与行吟,她在美丽的风光里陶醉,在读着大自然这本大书的时候,用身心在拥抱着眼前的美景,常常不由自主地吟唱出意境深远的诗句:“拾级而上,每每回望皆是美景,从晌午到傍晚,随着光影的变换,叶子呈现出了纷繁的美丽。光是如此热烈,穿透了叶子,叶子也像迷醉的舞者,心领神会地拥抱光。一切都像是一场波光粼粼的梦,夜幕降临,一切又转而深邃且静谧。”(《香山》)。
作者在自然界放松自己的同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仍发出着自我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属于细小、属于个人情感方面,但在那些只言片语里能看出她的葳蕤与深刻。《在我36岁那年》中,作者思考着一个人在万花筒般的人生中保持自我:“生活把一个人的棱角磨平,我就像一个陀螺转啊转,生活却毫无起色。我为别人委曲求全,憋在心里的话几次咽了回去;我为避免矛盾尽量顺从别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我。”
《若有所思》第二章节《我眼中的电影和书籍》是作者对于她所看过的影视剧与读书的一些感知和思考。林语堂《论读书》云:“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的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
不管是读书,还是看电影、电视,《若有所思》的作者都不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或是为了看而看,都在读或看的过程中,多有所见解,在读或看中提升自我、感悟生活,这正是作者不同寻常之处。《我眼中的电影和书籍》章节,实质是作者对于她所看过的影视与读书的一些感知和心得。在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时,她认为:“还没有一本书可以如此解剖中国人的人心。人心是复杂的,只有了解人心的认知逻辑,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文化和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不求》)。在看国产动漫《白蛇2:青蛇劫起》时,她思考到人生该怎样坚持与放下:“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放下和坚持中徘徊,如果坚持让我们和他人感到疲累,当放下时就放下吧;如果坚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该坚持就坚持吧。学会放下,是种美德;懂得坚持,方有始终。”(《一念执着困兽犹斗》)。在看电影《人性污点》时,作者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仿佛在向那些缺少感悟和思考的人们呼唤:“走不出自己的观念,到哪儿都是囚徒。人都会面临困境……立场和情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自己民族的维护和抗争,是推动民族独立和进步的基础。”(《你生来雪白,思想却如此过时》)。
作者是一个能沉得下去、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的人,她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文学路。
读《若有所思》,令我们若有所思。
白恩杰 张栓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