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宏图大展,带着春的希望,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返回工作岗位,踏上奋斗征程,大家目标明确,激扬青春,为热爱的事业努力拼搏。记者深入其间,体验他们的工作氛围,聆听他们的新目标、新计划、新打算,感受他们满满的活力。
文创设计师 杜维:与文物共舞
近年来,随着山西旅游持续爆火,我省的文创产品也频频出圈,成为不少游客“打卡”博物馆、景区时必带的纪念品。这些爆款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幕后英雄——文创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山西博物院的杜维便是其中之一。从2009年进入山西博物院开始,杜维就喜欢长时间陪在文物身旁。“别看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实则蕴含着生动的故事和独特的美。我始终都希望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这些厚重的文化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们。”
文创产品从研发到最终成品,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文创产品设计前,杜维和团队成员都会对文物历史资料进行详尽收集梳理,以加深对文物本身的认识,并结合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当下人们的兴趣点,萌发创意;设计过后,大家制作原型、反复推敲产品设计理念与文物是否相符,不断优化。根据项目大小不同,基本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而一些更复杂的项目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意和落地实施是最困难的两个阶段。”杜维坦言。为了完美呈现产品,杜维和伙伴们需要通过反复测试,寻找最合适的材质和媒介。
“一次设计展览‘集章手册’中,我们采用手绘文物+文字知识点介绍的形式,将手册打造成一份能引导观众自主参观的‘私人导览’,帮助大家了解重要展品背后的知识和故事,开启了集章活动2.0时代。”但让手册同时具备印刷色彩精准鲜亮、钤印图案不晕染的特性,纸张选择成了难题。“我们最初测试了十几种纸张,才确定了双重纸张方案。之后,又第一时间从华北最大的制品库调取几十种不同材质纸张,对其印刷发色、印章钤印吸墨速度、清晰度、耐久度等逐一测试。最终敲定现在这款有专用钤印贴纸的手册。”
从鸟尊雪糕、有凤来仪书签,到“陶·然”系列-立体冰箱贴套装,再到新晋修复师系列和黄河魂系列……杜维和伙伴们的创意层出不穷。今年,山西博物院又推出了100多款文创产品,其中不乏与蛇元素相关的佳作。
“你看,这件蟠蛇纹当卢范上4条小蛇围绕中间的叶子旋转盘绕在一起,造型精美,巧夺天工。我们蛇年许多文创产品的灵感都来自这件文物。”
春节期间,在“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展览中,每每看到有观众驻足蟠蛇纹镂空鼎。杜维总会告诉大家,这是目前中国所见用“失蜡法”钖造铜器最早的范例之一。大家可以在钧瓷盲盒“蛇朤朤”上寻到它的影子。不过每一个“蛇朤朤”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色彩,充满了惊喜与魅力。
“作为文创设计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文物用当下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它们焕发出属于今天的色彩。”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不断创新,设计出更多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让更多人因为文创产品爱上博物馆、爱上历史、爱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树保护技术员 白凯文:护古树常青
“大家带好工具,咱们该出发了,今天从王琼祠这边开始吧。”晨雾还未从石砖步道上消散,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园林部的白凯文早已和同事踏着薄霜出发。
博物馆内生长着122株古树名木,周柏、长龄柏、汉槐、北齐槐、隋槐、唐槐、宋代听经槐、明代重臣王琼手植银杏等,自西周时期至今从未断代,承载着地缘魅力和历史文化。保护好这些“绿色活化石”至关重要。
从2016年进入园林部那一刻起,白凯文对古树日渐痴迷。“在岁月的沉淀下,每棵古树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保护它们,不是单纯的浇水、施肥,还要涉及土壤学、病理学、树木学、年轮学、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
每次遇到古树名木保护过程中的难题,白凯文都会积极寻求突破。他坚持学习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促成国内知名专家与博物馆合作,共同为古树名木把脉问诊,协助博物馆摸索出雷达无损技术检测和立地环境改良技术、引进定向引根复壮技术等。目前,晋祠博物馆古树保护率达到100%,复壮率达85%。晋祠博物馆也成为“山西省古树名木保护科研示范基地”。
多年来,无论酷暑还是严寒,白凯文始终坚持巡查。从远处观察树冠、树叶等整体生长势,在近处查看树木有无枯枝、病虫害,以及根系有无受损、土壤有无积水等。“树木不会说话,我们需要读懂它的身体语言。”
2017年,白凯文与时任主任张树民巡查发现,奉圣寺里1300年的楸树生长势衰弱,树体存在大面积空洞及部分腐烂,且周边根系生长空间受限、地面硬化铺装的情况,立即组织专业团队对树洞进行修补,并在树身四周设置了通气管及复壮工作。经过第一期的保护后,楸树生长情况有了改善,但生长势还显衰弱。白凯文又同专家熊德平一起再次开展调查,发现树木根系生长范围只在树木1米以内且扎根较浅。“因周边土壤存在工程土等不利于根系生长的问题,根系无法正常生长,根据楸树的问题,我们反复推敲,制定了古树复壮方案。”白凯文说。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对楸树复壮。配制专门的楸树复壮基质,利用专利技术引导根系定向生长,他们每天必到现场查看救治情况,换土、施肥、浇水……最终,楸树慢慢长出了新枝叶。
“根之茂者其实遂,根为树枝繁叶茂的根本。因为馆内古建较多,古树的根系不适合任意生长。但为了古树的健康,我们通过实施创新型专利引根技术,在根系末端设置定向引根复壮沟,填充专业营养基质,将根系定向引导到复壮沟内,有效扩大了根系的生长空间。这项技术在我国可以说独一无二。”白凯文介绍。
子乔祠、水母楼、圣母殿……白凯文将今天巡查的古树生长信息一一录入档案。再抬头时,窗外的琉璃瓦已被落日染成琥珀色。“今年新版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保护工作有了更有力的支撑。我计划对长势较衰弱的几棵西周时期的古树做根部复壮。尽快搭建功能完善、信息集成的古树名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研发、引进、改良适合晋祠古树名木保护、复壮的新技术、新方法;深挖馆内古树名木所蕴含的科研、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把古树名木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将晋祠古树名木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亮丽名片。”
乡村医生 郭海松:守乡亲健康
“这几天身体咋样,有没有头晕、发热啥的。”正月初九,安泽县和川镇罗云村村医郭海松背着药箱准时来到80岁的耿安山家,为老人量血压做检查。
这个春节正值流感高发期,作为基层村医,郭海松比往常更忙。除了每天接待20多位患者,还要抽空上门服务。“来不了卫生室我就一家一户地跑,要让大家都能看上医、用上药、治好病。”
1983年出生的郭海松,先天左前臂缺失。这个不完美的开始,却成就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医者传奇。2005年,从医学院毕业的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乡村医生,默默守护乡亲的健康。“以前条件不好,缺医少药的情况不少,近几年我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卫生室越来越完善,村医的底气也足了。”
记得2006年正月初三,南崖底村的陈爱件突发急病。郭海松接到电话后,立即骑着摩托赶到卫生所,带好沉重的药箱,沿着积雪覆盖的山路艰难前行。从北崖底村到卫生所,再到南崖底村,这段平时就不好走的路,在风雪中更显凶险。
“当时南崖底村村口的沁河吊桥,多处木板缺失,加上积雪很难辨认。”郭海松只好放下摩托车,用残缺的左臂托着药箱,右手紧握缆绳,一步一步挪过吊桥。“不长的桥面,走过去后,我身上的棉衣都湿透了。但再难的路,能救人便值得走。”
一番诊断,确定陈爱件是感冒发烧引起的支气管炎。郭海松迅速为他挂上吊瓶,开了口服药片,直到病情稳定才借着雪夜月光安心回家。
近20年来,郭海松诊治了10万余人次,骑坏了3辆摩托车,行程超过20万公里。崎岖山路上,他单手控车的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暴雨滂沱时,他深一脚浅一脚蹚过泥泞出诊;三更半夜里,他披衣而起为突发腹痛的孩童听诊。身体的不便从未让他退缩,反而让“医者仁心”这四个字在他身上愈发闪耀。
“这条命是郭大夫从阎王手里抢回来的!”村民张巧兰逢人就夸郭海松。2021年秋收的一个夜晚,张巧兰突发剧烈头晕和喷射性呕吐。郭海松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凭借多年临床经验,迅速判断是脑出血。在等待120救护车的过程中,他给患者输注甘露醇,并叮嘱家属固定患者头部,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在张巧兰治疗出院后,他还经常上门随访,指导其康复训练。
“既然选择这身白衣,便要对得起乡亲的托付。”郭海松诊室墙上满满的锦旗,柜中整齐摆放的泛黄的出诊记录本,见证着他的坚守,诠释着他的责任与担当。“新一年,我需要借助数字化医疗技术,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实现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精准化。”送走最后一位病人,郭海松在记事本上认真地写着。
本栏文图由张丽媛 单少华 刘心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