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强
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山西要坚持从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推进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引领带动全省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和质量之变,走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山西应站在服务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度,紧紧围绕自身比较优势,全面推进“一谷三园”建设,加速推动“五个融合”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加快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努力交出让党中央和全省人民满意的答卷。
全面推进“一谷三园”建设,有效增强发展新动能
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新动能新优势集聚增强,是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山西应聚焦先进金属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方向,统筹推进晋创谷,消费品特色园区、绿电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一谷三园”建设,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全力夯实新动能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晋创谷平台。晋创谷是我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要加速推动“四链”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要聚焦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化制度机制创新,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促进技术交易额稳步增长。要积极开展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鼓励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政银保担”合作模式,优化“募投管退”全链条模式,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提质提效消费品特色园区。建设消费品特色园区是推进资源要素优势转变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的重要路径。要围绕重点消费品行业,着力引进消费品工业头部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特色消费品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式发展。要围绕本地特色消费品行业和招引企业落地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消费品集聚区或特色园区,不断提高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为消费品行业经营主体在使用要素、政策扶持、参与政府采购等方面提供便利。
用好用活绿电产业园区。聚焦新兴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瞄准相关头部企业的绿电消费需求,开展绿电供应专项招商,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制造园区。依托我省绿电和区位优势,科学布局一批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项目,推动绿电与算力中心一体化融合发展。依托我省镁铝资源、绿电资源优势,推动镁铝产业围绕绿色转型延链、强链,打造绿色镁铝合金产业基地。
创新创优国际合作园区。我省要创新合作模式,借鉴其他地区先进园区经验做法,优化复制推广路径模式,多层次引进先进要素,不断提升开放能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对接外资企业机构,引进国际顶尖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建立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模式,推动园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要逐步完善园区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打造自由便利商务环境,吸引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不断提升发展质效。
加速推动“五个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优势
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需要结合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实际,立足资源、能源、产业、文化等要素禀赋,为深化全方位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推动能源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用好国家赋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两大金字招牌,进一步挖掘国家支持政策利用空间。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夯实煤炭、煤电等基础能源,推动单一能源向煤层气、光伏、风电等多轮驱动转变。全力推动能源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推动传统产业链补链、延链、优链、强链。持续在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上发力,形成一批主导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支柱产业集群、成长产业集群。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开展重点工艺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企业主导地位,围绕“链主”“链核”企业建链,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通,推动上下游协同合作。畅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通道,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协同共建。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特色数字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特色数字产业与新兴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配套、重大项目跟踪服务、骨干企业培育力度,壮大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强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山西数据交易中心运营能力,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等运营体系,培育完善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交易、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体系。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赋能水平,推进供给端的技术优势和应用端的市场优势共同转化为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推动“生产+服务”模式高效发展,支持信息服务企业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信息,推动上下游企业供需适配、按需生产。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提升金融工具对先进制造业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实施晋鲁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建设工程,放大“走廊+经贸+产业”联动效应。深入开展陆海联运,持续推动太原、大同、临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
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文旅龙头劲旅,培育一批区域性的旗舰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收益。推动文旅多元业态融合,培育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打造新型旅游消费业态,创建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宜居宜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提升文旅配套基础设施水平,擦亮“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深化市场体系、国资国企、财政税收、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改革,释放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加快打造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于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加快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市场体系基础制度,保障各类竞争主体公平竞争。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软对接”,梳理并修订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相关政策,推进标准、信息等“软对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公路、民航等领域的应用,打造便捷顺畅、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数据确权、交易、保护等基础制度,推动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完善市场监管制度,运用跨部门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方式,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调整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推进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鼓励煤炭、电力等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做强主业,深入推进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原创技术项目,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五个价值”,增强经营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推进“专业化、体系化、法制化”监管。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省级收入下放市县力度,理顺省以下政府财政关系。规范各类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助力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合理划分各级财政事权,规范共同财政事权支出责任,构建权责清晰的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体系。用好用活政府性基金、融资担保、开发性低息贷款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发挥专项债券、税费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拳”作用,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见效。高效整合铁、铝、铜等有色矿产资源,落实煤层气矿业权占用费征收暂行办法和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实施办法,促进矿产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山西转型综改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学院学科、专业设置,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我省高校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应用型研究,攻克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各类人才引进、使用、选拔机制,制定出台省级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认定办法等配套政策,分类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作者为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