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以思政教育创新提升思政引领力

  

邬跃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大特质”既体现为发展能力,也体现为工作力度,还体现为综合实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性要求、标志性成效和根本性标尺,并突出思政引领力的核心地位,把思政引领力摆在首位。思政引领力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对于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和指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必须把增强思政引领力作为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全面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从夯实课程教学主渠道、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拓展网络思政空间、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等方面系统发力,增强和提升思政引领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合格人才支撑。

夯实课程教学主渠道

  课程教学是实施思政教育、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思政教育课程包括思政课、课程思政、思政实践课等。
  下功夫办好思政课。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集政治、价值、知识于一体,贯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应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在思政课建设中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推动并加强思政课建设。要构建紧跟时代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让思政课程、思政课堂受欢迎有价值。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思政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需深入挖掘这些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他各类课程教学纳入思政育人总体视域之中,寓思政引领于专业知识传授之中,育才与育德同步推进,方向引领、价值塑造、专业学习相互促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协同效应。
  增加思政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课程学习、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政教学搬到红色展馆、搬进田间地头、搬至工厂车间,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构建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在学校教育全学段相互衔接、循序渐进,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做到纵向主线贯穿、沟通衔接,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真正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相应学段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能落实落地,达成实效。
  统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一体化开发,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宽一体化育人资源覆盖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育人格局,搭建家校社共育桥梁,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合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发力、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优化思政工作架构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优化教育评价“指挥棒”,强化立德树人主体意识。

拓展网络思政育人空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我们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当今,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各类网络平台也成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思政教育应善用新媒体新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坚持与时代同频、与学生共振,拓展网络空间,占领网络阵地,拓宽思政育人引领渠道,充分用好线上线下资源,联通“网上+网下”,优化网络思政内容,构建贴近适合青年的思政话语体系,推进“互联网+”思政教学改革,增强网络思政吸引力,提升网络思政引领力。
  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网络成为突破时空限制、全天候的思政教育阵地,增强价值引领导向,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巨大作用。

抓住教师这个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应切实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源头抓起,选好苗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严格思政课教师的选用,把好把紧思政课教师选聘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配强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大思政课教师培养力度,优化管理、考核、激励、保障制度,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将教学和教学研究作为思政课教师评价的主要因素,引导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大幅提升思政课教师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集一大批讲大局、有情怀的优秀人才,造就“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让思政课真正发挥出培根铸魂、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实效。(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2-05期

  • 第2025-02-04期

  • 第2025-02-03期

  • 第2025-02-02期

  • 第2025-0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