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

  

李垚尧 杨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大地各民族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史料体系是历史学的基石,为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支撑,对话语体系扩展丰富、理论体系科学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有助于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出更多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成果。
  坚持正确史料观念,立足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国历代王朝编撰的官方史料、书籍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史地研究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近代以来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史料体裁更书写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诗篇。为了更好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现存史料进行充分的整理与挖掘,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流传的多版本史料详加对比和筛选。要立足中华民族整体的发展脉络,兼顾官方史料的记载与民间史料的评说,努力实现多种史料的相互印证,形成完整、准确的逻辑线索,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
  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多语种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河中,边疆民族地区留存着多种语言和多样形式的历史文献、实物资料,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生动历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也要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留下的历史记述的挖掘研究。这些历史资料既包括大量汉文资料,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史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生动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被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方志、地方报刊以及个人日记、游记所记录,成为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的有力证明。我们应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留存的少数民族语言史料,加强识别、翻译和整理工作,从多种视角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以区域和民族的双重话语证实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大一统”的共同价值。
  促进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史,不仅需要历史文献的详细记载,还需要相关出土文物对文献史料的确证、补充。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大量成果,实现了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深度参与,为解答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等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和研究思路。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不仅需要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史料研究范式,还要继续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回答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及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和世界文明之中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为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拓展史料运用价值,加强研究成果的阐释与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不仅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实现对史料的挖掘、整理、甄别与运用,更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充分地阐释和宣传,更加形象地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与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追求。要加强对史料研究成果的出版和推介工作,坚持用形式多样的史料与科学严谨的方法,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注重发挥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功能和作用,以主题鲜明的实物展览、内容充实的课程宣讲、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史料体系扎根在祖国大地,厚植于中华文脉,播撒在各族人民心中,在新时代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创新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JJDM002)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2-05期

  • 第2025-02-04期

  • 第2025-02-03期

  • 第2025-02-02期

  • 第2025-0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