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
山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聚力赋能山西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促进文化繁荣,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山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聚力,积极探索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新路径,既能有效促进文化繁荣,也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根基是一项兼具紧迫性与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要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这是强化理论武装的核心与关键。全面且深入地开展多样化学习活动,广泛举办高质量培训讲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将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动力。
要创新传播方式,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播方式的创新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与平台优势,持续深化“头条工程”,推进“思想 + 艺术+技术”的深度融合传播模式。通过精心策划、制作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内涵、有影响力的优质作品,占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积极拥抱新媒体平台,利用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从短视频解读到网络直播宣讲,从图文并茂的推文到沉浸式的融媒体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和需求,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进而凝聚起全社会的思想共识。
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净化网络空间生态。网络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与关键领域。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与迫切需求。各部门之间需建立高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共同守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迅猛发展的当下,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对新兴技术的规范管理能力。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技术防控、提升人员素养等多方面举措,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为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立足三晋大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全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壮阔征程中,山西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出蓬勃活力。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山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宝藏,是探寻中国之理、滋养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路径。就晋商文化而言,其蕴含的商业伦理、经营哲学,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研究提供了珍贵借鉴。要通过多学科角度,运用新方法、新视角,对明清晋商及当代山西企业家进行全方位研究,将对山西商人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由传统的历史学进一步向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拓展,将晋商研究和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拓展晋商文化内涵。
大力推动学术创新。倡导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培育出具备创新思维的学术人才,更能为学术研究注入全新活力。同时,要支持学者立足山西实际,开展兼具地方特色与全国影响力的课题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高端论坛,诚邀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晋交流,引入新思维、新方法。鼓励本土学者“走出去”,与各地学术力量携手合作,提升山西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与话语权。通过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紧密互动,及时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汲取先进成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山西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不断迈向新高度,书写新时代学术发展的崭新篇章。
创新供给机制,优化文化产品与服务
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已成为山西文化建设的关键任务。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一方面,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科学管理模式与创新运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面一视同仁,营造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全力打造文艺精品。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挖掘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资源,创作出兼具山西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且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广泛覆盖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多个领域,充分彰显山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方式。比如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开发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数字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实效性。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并开展公益讲座、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全方位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赋能文化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山西深厚多元的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推动当下文化繁荣的迫切需求。
坚持保护第一,筑牢文化遗产安全防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是守护文化瑰宝的前沿阵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监管与线下巡查有机融合的机制,实现对文物全方位、实时化监控。尤其要聚焦文物平安工程,加大对古建筑、石窟寺、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在实际工作中,需平衡好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为文物抵御岁月侵蚀筑牢坚实防线,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得以长久留存。
促进活化利用,焕发文化遗产全新生机。推动活化利用,是让文化遗产重焕生机的关键路径。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数字“云端”展示平台,借助AR、VR等技术,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打造文物主题游径,大力推进“文物+旅游”“文物+教育”等融合业态。这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让更多人通过亲身参与,深切体悟山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利用的转变。
深化考古研究,提升文化遗产认知维度。加强考古研究,需秉持“大考古”理念。系统规划田野考古实证工作,加快推进全省考古基地及实验室建设,为考古工作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充分运用科技考古手段,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的丰富内涵。积极与国内外优秀考古机构开展合作,汲取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山西考古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影响力,为揭示山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提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
多管齐下拓展渠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山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取山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升华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与认同的文化符号,是增强中华文明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提升山西文化国际传播力,对展现山西独特魅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有着重要价值。
搭建协同联动传播架构,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引导资源倾斜,为文化传播提供保障;媒体要充分利用传播渠道优势,创新报道形式,拓展传播范围;企业通过投资、赞助等方式,为文化项目落地提供经济支持;高校则需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为文化传播输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四方协同发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传播矩阵。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全球目光,不断增强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深耕特色文化资源,塑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塑造国际文化品牌是山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比如,五台山和云冈石窟都是山西文化的瑰宝。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机构合作,挖掘这些特色文化的价值。通过开发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元素的文创产品,时尚饰品,或是创新形式打造云冈石窟沉浸式数字展览等,提升山西文化在国际市场的辨识度与美誉度,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文化传播智力支撑。人才是文化传播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刻不容缓。加强文化传播、外语、国际交流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既精通山西文化内涵,又具备出色国际传播能力的专业队伍。高校应积极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推动山西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执笔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