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是果业生产大县,苹果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为解决群众种果难、销果难等问题,临猗县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合作社的苹果调产、提质和品牌销售等步伐,创出了全省目前唯一的水果类中国驰名商标“王万保”牌苹果,打进全国56座大中城市高端市场,并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孟加拉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以苹果产业二次革命的“钥匙”,打开了果品销售货架期、果品品种、果品市场三把“锁”,走出了一条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品种换代 打开调产之“锁”
搬一个小“高扎”,拿一把园艺剪,和三四个同伴分组对苹果树进行修剪……2月10日,在位于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社员王旭升正在果园里忙碌,在他身后水泥柱与钢丝绳框定的“方阵”里,一棵棵苹果树挺拔矗立,场面壮观。
“这是咱合作社积极推广的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果园,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果品果价双提升,效益好得很。”王旭升边修剪边说。
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临猗县峨嵋岭上的北辛乡卓逸村,主要从事苹果的种植、收购、储藏和销售,拥有优质苹果示范基地1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优质苹果种植基地16万亩,服务范围由卓逸村拓展到周边县(市、区)2160户果农。
谁先抢占市场,谁就有更大的优势;谁的货架期长,谁就有更好的效益。这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反映在苹果等生鲜商品销售上更加明显。
“合作社的苹果以前晚熟的品种多,早熟和中熟的少,这样导致社员的苹果因集中上市而拉低价格,货架期短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咱调产的目标就是要上市早、品种优、结构好。”在果库的悠悠果香中,正在码放箱装苹果的合作社社长王万保说。
从2021年开始,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间伐晚熟、稳住中熟、发展早熟”的办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对果园全面进行改良换代,调产提效。
合作社郇阳果园新栽种的大卫嘎啦苹果成了香饽饽。受土质、光照等条件的影响,这里的大卫嘎啦苹果不仅颜色好、口感好、甜脆多汁,而且比其他地方上市早20天左右,在6月下旬鲜苹果市场空档期就可成熟采摘。去年,社员王海峰的174亩郇阳果园大卫嘎啦苹果全部被上海盒马鲜生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包销,今明两年的苹果均已被提前预订。随着亩产量的增加,预计亩收益在2万元以上。
晚熟的“瑞雪”“瑞香红”等苹果品种也在增加。在合作社社员吴纪增、王春红夫妇6年的“两瑞”矮化密植标准示范园里,晚熟苹果新品种整齐划一,在宽行密植、水肥一体化、省力化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新的管理模式下,苹果的挂果周期大大缩短。
如今,合作社早、中、晚熟苹果的种植比例达到4∶3∶3的结构,苹果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形成了“早中晚”“黄红绿”多元互补的品种格局,再加上12座冷藏保鲜库的存贮保鲜,保证了一年四季鲜果供应不断,也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天天都有鲜苹果的跨越。
融入文化 打开增值之“锁”
2024年11月6日,在第十三届山西临猗果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上,红楼梦系列文化艺术苹果,一经展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箱12个苹果卖到188元还供不应求,一个苹果卖出16.8元的高价。这些文化艺术苹果,全部出自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销售总监王启民说:“要提高苹果的附加值,首先要提高苹果的品质,向市场供应多元化的好苹果。生产文化艺术苹果,就实现了苹果销售从‘论筐卖’到‘论个卖’的突破。”
“文化艺术苹果是阳光雕刻的艺术,满含大自然的祝福,把艺术情感融入苹果,让苹果成为传递情感祝福的媒介,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是销售爆品。”合作社文化顾问、临猗县美协主席徐大虎一语道出文化艺术苹果的增值缘由。
近年来,合作社组织社员生产出临晋县衙、二郎担山、商祖猗顿,“四大名著”8大系列,运城的名人、名胜、名景、名吃等120多个花色的文化艺术苹果,亩均收入超过3万余元。
苹果加强提质管理,才能卖上好价钱。合作社在发展郇阳果园的基础上,对于苹果园采用膜加纸双层套袋,配套推广果园间伐、铺反光膜、增施农家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8项先进技术,生产的优质苹果个大色艳,汁多脆甜,芳香扑鼻。
“一分价钱一分货,咱合作社的普通苹果一箱12个,售价也在90元左右,平均一个8元。”社员王天义说,“这个从‘论筐卖’到‘论个卖’的变化背后,拼的是质量和品质。”
品质有多好,品牌就有多亮。2017年12月,合作社的“王万保”牌苹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各大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国际国内金奖13枚。
多元销售 打开市场之“锁”
1月4日,满载16吨“王万保”牌苹果的冷链专柜重卡从合作社冷链物流库缓缓驶出,又一次开往新疆塔城,由此再销往哈萨克斯坦,这是合作社今年首次向口岸发货。
1月22日,“万保苹果”首次又以跨境电商“9710”的外销模式,将3万斤优质苹果销往澳大利亚,实现了从东南亚向大洋洲的跨越。
销售是合作社苹果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作社通过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在国内市场,合作社积极拓展大型商超、连锁、电子商务等渠道,同武汉中百超市、深圳沃尔玛、北京新发地等连锁商超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的产地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他们在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杭州等全国9个城市建立了果品直销窗口,进一步拓宽果品营销渠道。
在做好国内市场销售的同时,合作社还通过打造优质果品出口基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截至目前,合作社有认证的出口注册果园6个,生产的苹果以色泽鲜艳、酸甜适度、极耐储藏和长途运输等优点,广受国际市场青睐;在塔城、霍尔果斯等6个口岸城市设立了销售点,同山东佳农公司合作加大果品出口。
2024年,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0万亩果园,平均亩产5000斤,总产5亿斤左右,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销售的渠道由单一的线下实体销售转变为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内销外贸同频共振,实现了苹果销售的转型发展,续写了小农户集群勇闯大市场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范珍 本报通讯员王革 闫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