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践悟

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魏红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断增强。
  创新创业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活力的体现,既有赖于好的政策支持,更有赖于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和生态。因此,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牢固树立系统性思维,利用整体性治理方法,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从兴趣培养、创意激发、实践训练、成果孵化等整个教育生态链入手,转变过去“从业就业教育观”为新的“教学质量观”,实现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首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与专业课结合不够。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比如,“创新创业基础与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旨在提供基础理论、一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第二层次是面向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学生的孵化类选修课程,比如,“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创业组织与领导”“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等,旨在对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要,提高创新创业技巧和技能;第三层次是针对不同学生开设的专创融合的特色课程,比如,学科前沿课、综合实验课、模拟实训课、基于市场调研的创新创业计划课等,旨在根据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在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参与职业实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并纳入学分管理,充分发挥好课程教学的作用。

加强实践训练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应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科学化实践训练,为学生创新创业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知识的初步转化。
  一是实习培养,积极打造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校外兼职、公司实习、创业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了解社会对专业知识的实际需求;二是科研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资源,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对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的认知和创新能力;三是学科竞赛,通过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竞赛体系,以赛促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无缝衔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四是文化活动,以社团为载体,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文化节、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五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班,制定专门针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潜质学生的培养计划,深入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打造孵化平台

  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进入众创空间和孵化平台进行展示和孵化。完善的孵化体系包括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等因素。基础设施为学生创业提供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包括区位、场地、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及水、电、网络等辅助设施。软件环境是指孵化基地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孵化的日常运行,包括管理机制及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政府政策包括专门制定的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以及提供的法律帮助等;基金支持包括高校自身筹措及争取社会风险投资、银行投资等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质保障,助推成果转化。
  总之,孵化体系就是要整合政府、高校及社会等各方资源,打造“孵化”创业产品和项目的平台,为创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咨询服务,遴选和培育有创业、创意意向的优秀学生团队进入孵化基地,扶持他们在孵化平台上进行创业孵化,助力他们迅速成长。

做好保障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教育力量,要积极引入外部教育力量,发挥联动机制,做好与校外相关部门、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联合、对接等工作。
  在组织设置上,应由政府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宏观指导、协调、监督本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议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处、科技处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创新创业资源,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建设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学制管理和学分管理,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纳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不断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6期

  • 第2025-02-15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2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