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到报告文学集《如果阳光有味道》,作家蒋殊跨越十年,一著一编,“阳光”一以贯之,连封面的主色调都是同样阳光般的明艳黄。由此,我突然想到四个字:阳光女史。
新近出版的《如果阳光有味道》,汇集众多作家,书写出广袤大地“大时代下的小确幸”众生相,雄浑之气度和针尖般的细腻兼具,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日常即史诗。众生创造历史,是人民史观的另类表述,也是越来越为世人接受认可,尤其是Z世代青年欣赏的历史观。在历史蝶变、时代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公约数下,芸芸众生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华。
《如果阳光有味道》,正是这样励精图治、可感可学、发人深省、引发共鸣的一部作品集。
浩渺的太空是一个偌大无比的黑洞,既神奇瑰丽令人神往又变幻莫测令人心悸。在探索太空奥秘之旅中,一位叫孙家栋的科学家创造了传奇,他的人造卫星中国梦从1967年7月29日开始萌发,与研发小组的伙伴们驰而不息、昼思夜想、不断实验,仅仅不足三年时间之后的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便成功发射!此后,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赤足追风、热血饮冰殚精竭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步步为营势如破竹,牢牢把握“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相继有了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有了“神舟”翱翔、“嫦娥”奔月和“北斗”定位……北斗基础产品已经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系统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孙家栋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务实笃定,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北斗”人,把自己的幸福梦与国家梦、人类梦链接在一起。
有人以探索未知惠众生为使命,有人以保家护国为人民为责任。中印边境线上的桑杰曲巴与王微们,无数次奔走在荆棘、悬崖、天梯间等“魔鬼不敢去的地方”,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成为“行走的界碑”护国风景线;时常经受生死考验、“命悬一线”的,还有雪域高原的武警罗飞和伙伴们。在大年初三“塔尔钦风雪夜大救援”中,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以“群众第一、生命至上”的信念,救下了在“神山之王”冈仁波齐转山的藏胞信众和游客,无愧于“老西藏精神”的接力者;“山西第一消防蛙人”王祥,下冰川入火海,无悔无惧打造“最忠诚的火焰蓝”,护佑一方百姓的“岁月静好”……
而在塬上倔强的农家女人朱秀云们那里,将草的灵魂安妥在一块块土布上,在无数种野草荒叶上,提取万物之精灵、寻找到失传的土法印染技艺,才是她们最大的志趣。她们的慧心巧手,留下了璀璨斑斓的《草叶集》;醉心“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孙建军,似有异曲同工之处,又有新的“玩法”。在非遗工坊,他把打造花式“磕面花”产品惠及更多乡亲,带动农家子弟捏制出多彩的世界。与此同时,他的同乡刘玉锁、张卫军从种子培育、种植技术入手,掌握了旱碱麦的“芯”,做成了“越跳越稳健、越跳越有力量”的产业链,成为千百年来盐碱地变害为宝的大地魔术师。
时代的洪流并非总是后浪拍打前浪,一些留守原地甚至貌似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倒行逆施者”,也是大时代的“风骨”。长城脚下的三墩村乡村教师姚建,是中国教育最底层的播火者,为了给留守的孩子们“精神上的庇护”,姚建一直坚守原地,从英气勃发到鬓角斑白,宁做村里的“万事通”,不做弃离乡村、奔赴新理想的逃逸者。如今,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茬茬出息了,从三墩走出的三名博士生、十多名本科生及很多专科生和行业优秀人才,成为他最大的欣慰;同样坚守的“太铁之星”姜晋,在大秦铁路上坚持一个人的“长征”,钢轨巡路,书写了一名养路工的独特辉煌。
打开《如果阳光有味道》,惊异于大时代普通人对于幸福的不同诠释是如此斑斓多姿、对幸福的赛道选择是如此异彩纷呈、对幸福的追逐是如此锲而不舍、对幸福的破解是如此特立独行。
热血男儿刘文修,是抗美援朝的老英雄,2024年已是94岁的耄耋老人,经过战火考验生死抉择的他,更懂得活着的意义。然而,1986年,刘文修把1969年出生的小儿子刘峻送去参军,1986年底到1988年夏,刘峻顶着枪林弹雨、炮火飞梭,在云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近两年。刘文修能不心疼儿子?但他说:“保家卫国是我一辈子的心愿。”而今,他经常想起牺牲的战友们,感慨“有大米吃有房子住,在阳光下散步,不是比蜜还甜的日子?”
大时代为每一位普通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绽放光华的机会,于是,有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张撇村三个人与他们的牛”的“新生活新过法”;有了保护绿水青山、打造人类心灵金山银山的吕梁山林业工李吉龙,这位大山的汉子,森林是他的场,也是他的天,他倡导“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并首次提出“森林康养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有了老区脱贫“拳拳在念”的武装部长王军,“为老百姓办点儿事”的想法掷地有声,并积极践诺,2021年2月25日,他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披红戴花时热泪盈盈……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三位以影像为挚爱的追梦人,创意摄制和记录了美轮美奂的大千世界。
对百味生活始终热爱、对无限世界始终好奇、对家人朋友始终友好的梁铭先生,79岁了,是一位跨界艺术家:医生、俱乐部主任、作家、摄影家、策划人,其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生活家”。退休之后,他的生活就全部投注在影像摄制上,除了原来的铁路行业,更多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地理上;尤其是他对故乡山西,以《精彩山西游》和《漫步龙城话太原》(后一部即将出版)为代表,从独特视角记录、阐释“晋善晋美”的林林总总,可谓“大全”也。近两年,他又开始了“Vlog”生活,几乎每日一部视频作品,乐此不疲,是当地网红级生活家。
另一位青年导演徐逸曈,新近辞别六年多的央媒生涯,开始了“自由、自卷、自洽、自新”的荧屏角逐。为了热爱,是周游世界的旅拍者;为了热爱,是通宵达旦的女汉子;为了热爱,是精益求精“品质控”。曾经获奖拿到手软,一觉醒来再启新程。她以新锐视角、创意表达,担纲执行总导演过新华网“追梦中国人”等专栏;以一己之力,出品过家国情怀与个人际遇交织的“年终三部曲”;在柬埔寨飘摇的小船上遭遇过雷暴天气;记录“威尼斯式追逐”;攀爬大凉山深处的钢梯“一步跨千年”……如今,她既是自由博主,又躬行项目策划摄制传播链,依然在“精品线路”上孜孜前行。
徐逸曈曾经拍摄过的一位“追梦中国人”主人公,也是《如果阳光有味道》中的第三位影像人,是“长城摄影师”杨东。杨东是专以长城为题材对象的少壮派,8岁登上家乡丹东的虎山长城,从此为长城而着迷、倾倒。大学毕业后开始记录和研究长城,在《爱我长城》电影中担任主角,拍摄了令人震撼的《大国战号》,频频登上《中国国家地理》等著名杂志,入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立志一生拍长城”是他的信念,也是对长城的承诺。
《如果阳光有味道》中的主人公还有一些,篇幅所限,恕不一一论及。
无味的阳光,能咀嚼出这么丰富多彩的味道,除了主人公卓异的境界、非凡的理念和阅历、经历,自然离不开书写他们的作者们。
本书主编蒋殊是一位自我要求极高、对作者也颇为“苛刻”和严厉的编者。通观《如果阳光有味道》全书,作者队伍也是丰富驳杂、个性颇强。有知名作家、写界翘楚,有语言博士、社会学者,有资深媒体人、拓印艺术家等,他们的文风有的清绝出奇、意象迷离,有的排山倒海、气势不凡,有的跳跃诡异、险象环生,有的拙朴自然、娓娓道来,有的简约精致、小家碧玉……遑论高下,一律用心用情,试图将最合适的表达献给最合适的人,这样的创作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丰盛的思想艺术大餐更多的可能性,以期引发感同身受的联想共鸣。
十分期待的是:如果阳光有味道,亲爱的读者,您会觉得是哪种味道呢?
水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