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中石化临汾石油吉县公司(以下简称吉县公司)对各站近期的销售数据进行复盘分析,无论是油品销量还是非油品销售额,都实现了同比增长。比数据更直观的变化是,员工的干劲十足,站点氛围焕然一新,客户的差评消失了。
“以前加油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现在谁都不愿意放过每一个销售机会。”壶口加能站28岁的加油员曹文感慨说。
这一切,源自中石化山西石油全省驻站改革的试点中,吉县公司率先推行的“大委托”管理模式改革,即从薪酬分配和考核机制入手,建立了收入能增能减、管理能优能劣、站点能调能配的驻站委托2.0模式。
这几年,受益于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动,吉县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吉县GDP增速达到16.2%。但作为全县能源保障的重要力量,中石化吉县公司却未能同步实现规模扩张。公司下辖的5座加能站中,4座销售量始终未能突破发展瓶颈。2018年,在省市公司的推动下,吉县公司开始推行驻站委托管理模式。
“过去,员工只管加油,收入与销量无关。”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说,这也导致员工缺乏推动业绩增长的动力。
在此背景下,吉县公司结合实际,推出取消单站驻站管理改革,由4座站点共同推举一名口碑较好的员工,注册成立了吉县众鑫加油站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业化运营,并大胆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薪酬、统一社保、统一安全标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
“企业要发展,必须激发员工的多劳多得潜能。”吉县公司经理成黎明表示,专业化运营让站点管理从“小作坊”式的松散管理走向精细化、规范化,这不仅突破了原有管理的天花板,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核心之一是薪酬制度的重构。过去,员工收入固定,和销售业绩无关。改革后,吉县公司推行“基本工资+ 销量提成+考核奖励”的薪酬模式,站长的收入与员工的平均薪资挂钩,且薪酬与站点整体业绩挂钩。
壶口站站长冯锁琴笑着说:“以前干多干少收入都一样,没人愿意主动营销。现在收入和业绩挂钩,每个人都在比着干。”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2月,吉县公司油品销量同比增长25%,易捷商品销售额增长35%,员工工资人均增长23%。
与此同时,非油品销售也迎来了突破。过去,便利店商品销售基本依赖客户“自愿消费”,而现在,非油品销售直接影响个人收入,员工会主动根据客户需求推荐酒水饮料、土特产、燃油宝等产品。改革半年来,仅员工主动推介的白酒销量同比增长25%。
薪酬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员工收入的增长,更体现在客户体验的改善上。今年1月-2月,吉县公司5座加能站在中石化通过线上客户评价体系的客户参评率达到了4.30%,相比2024年同期的2.61%增长了65%。更值得关注的是,1月-2月,公司实现了客户零差评。
吉县公司零售经理吕松林表示:“过去员工不太在意客户评价,现在服务考核和薪酬挂钩,大家都觉得做不好就丢脸,都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客户体验的提升,最终也转化为经营业绩的增长。”
此外,改革不仅调整了薪酬机制,更对站点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度优化,对所有站点实行“统一考核、统一指标”的管理模式,调整了委托管理者的角色,即站长由“单站独管”转变为“区域统筹”,在多个站点之间协调资源,优化排班,提高人力配置效率。用工模式也从“非规范化”转向“标准化”,所有站长和员工都与管理公司签订统一劳动合同。
“有了合同保障,心里更踏实。”员工兰小琴表示。
中石化吉县公司的“大委托”改革,激活了企业发展的“春江活水”,让企业更具韧性,让员工更有奔头,让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更加稳健。
本报记者任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