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瞪羚企业受到广泛关注,瞪羚个头不大,却跑得快、跳得高;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规模不大,但创新力强、成长性高。2024年度我省有62家企业成为山西民营瞪羚企业,他们主动投身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凭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业态、新动能,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主体。
企业画像:年轻有为有冲劲
“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这是我省新晋瞪羚企业的特点。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社工业园区的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的标语十分醒目。焙烧车间,工作人员用遥控器操控行车,将炭素新材料——特种石墨放到敞开式环式焙烧炉内,一派忙碌景象。
2018年,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首家引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节能型敞开式环式焙烧炉”在2022年度运城市“五小”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成果二等奖。依托这项研发成果,公司组织技术力量进一步攻关,探索通过调整填充料材料配比、焙烧温度曲线、产品容器等工艺路线,建立良好的温度场,突破了大规格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制品在焙烧中易开裂、成品率低的技术难点,将良品率提高至95%以上。“这项创新性研发,开发并巩固了公司的新老客户,让公司在今年行业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去年,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杰卫介绍。
多年来,该公司发展迅速,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山西民营瞪羚企业,焙烧产能位居黄河金三角区域头部位置。2023年,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去年又申报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保持在销售收入的4%以上,目前已取得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3项成果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立足各自领域积极创新,持续开展各类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这正是山西民营瞪羚企业脱颖而出的共同点。除了跑得快,这62家企业“年轻”还“有为”。从技术领域上看,企业大多来自我省优势产业,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太原、运城、大同、晋中、临汾等地成为瞪羚企业主要集聚地,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产业化培育瞪羚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如太原市凭借科技资源优势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领域培育出一批瞪羚企业,运城市依托传统产业基础,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涌现出高成长性企业。
成长秘诀:新领域赛道跑出加速度
位于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无尘生产车间里,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多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经过牵引、纵拉、横拉、萃取、定型等多道工序后,聚乙烯粉末等原材料被拉伸成一张薄薄的“塑料布”,这些“塑料布”便是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锂电池隔膜。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而这‘新三样’,样样离不开这块‘塑料隔膜’。”蓝科途副总经理杜跃刚随手拿起一张锂电池隔膜,向记者展示。锂电池产业发展,隔膜等高端材料无法回避。“经过多年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我们已经成功突破了这项关键技术。”杜跃刚自豪地说,“企业之所以能像瞪羚一样跑得快、跳得高,就是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
实验室里攻坚克难,向着高科技发起冲击;生产线上加班加点,把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如蓝科途一样,我省众多瞪羚企业瞄准细分领域,通过科技创新的支撑,锤炼“独门绝技”,实现了完美跳跃,成为引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在成长模式上,这些瞪羚企业普遍聚焦自主可控技术赛道,呈现出鲜明的“硬核科技”特质,在发展模式上展现出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的特点;企业研发力度持续加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典型的“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在人才结构上,企业呈现明显“小而精”的特征,多数企业在团队构成上呈现出鲜明的学术背景特色;在企业成长方面,大部分企业仍具有较高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潜力,值得相关部门和投资机构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未来图景:打造创新生态点燃创新引擎
2024年获得山西民营瞪羚企业称号的运城企业中,唯有永济市老冯家食品有限公司是专门研究“吃”的企业。
“几十年来,乡亲们靠着‘一个炉子一口锅、几条板凳卖扯面’起家,闯出了市场,也闯出了名堂,让永济风味人尽皆知。“公司董事长赵亚丽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老冯家成立了公司,建起正式的生产基地,开始规模化生产“永济味道”系列产品。
走进老冯家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大型炒料锅、分装罐装生产线、全自动广口瓶封口机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分装、打包、装箱,一切显得井然有序。公司已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以及“种植合作社+生产企业+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经营体系。近年来,为保证产品不断迭代创新,企业与山西农业大学结成共建对子,与运城学院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深度研发面食复合调料产品,校企合作为产品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除了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山西瞪羚企业的一大亮点。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智能化”等新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拓展市场空间。赵亚丽说,近年来,老冯家借线上平台的广阔覆盖与精准推送,凭线下门店的直观体验和贴心服务,深度挖掘产品的多元潜能,推出了面食系列、蒸菜系列、卤菜系列、砂锅系列等菜肴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正是“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科技先行,瞪羚企业实现了快速成长。
这些瞪羚企业的成长之路,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省努力培育良性创新生态圈的能力。未来如何让企业在新赛道上走得更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赛道跑出加速度”。“这些企业投入费用大,发明专利多,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构建更有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为此,我省也将加大对战略性领域和方向的创新资源投入,大力支持瞪羚企业科技创新,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发挥好瞪羚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努力形成新的技术高地。”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沈佳 本报通讯员范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