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从大水漫灌到指尖控水

——来自运城市临猗县的农业节水故事

  水对于农业而言,无疑是“命根子”一般的存在,节水更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码”。临猗县,这座地处黄河之畔的农业大县,勇做农业节水的“探索先锋”。在粮食种植领域,当地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控制用水量,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在水果种植方面,通过应用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和果树生长状况自动调节灌溉量,提升灌溉效率。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还提升了农作物和水果的产量与品质,走出一条极具示范意义的农业绿色发展大道,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小麦田里的“精准滋润”

  在临猗县嵋阳镇祁任村,一场小麦种植的节水变革正火热上演。
  走进村东北处的麦田,喷灌杆像整齐列阵的士兵,细密的水珠欢快地洒落在嫩绿的麦苗上,像是在给麦苗们“冲凉”。村头另一块麦田里,黑色的滴灌带在郁郁葱葱的麦苗间若隐若现,悄无声息地给小麦输送着养分。
  这些麦田都属于山西伟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合作社一口气流转了祁任村及周边村1854亩耕地,成了农业现代化与节水融合的“试验田”。
  理事长王伟民笑着说:“合作社有30多户社员,日常管理主要靠11名社员。去年4月,县农业农村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部分田地上‘大显身手’,300亩地用上了喷灌。去年旱情严重,用黄河水浇地和百姓时间冲突,我们就在其他田块铺了滴灌带,现在滴灌面积近300亩啦,用手机就能操作,方便得很!”
  说到成本收益,王伟民给记者算起了账:“铺滴灌带一亩地投资170元,但长远看几乎没成本。村头的33亩地,以前只有27亩能利用,现在全盘活了。小麦成熟后每亩能多挣140元,不仅回本还赚钱。而且滴灌省水又节肥,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180立方米-200立方米,现在只要30立方米。麦苗透气好,根部病害少,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产量自然高,去年合作社小麦亩产600公斤,玉米亩产800多公斤呢!”
  在临猗县,伟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是“独一份”。2025年,临猗县小麦种植面积约27.43万亩。眼下正值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期,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天天往麦田跑,给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种业股股长谢冰洁介绍:“这两年,我们在全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现在粮食滴灌面积有9750亩,相比传统漫灌,每亩节水170立方米以上,还省30元人工费。喷灌面积500亩,亩节水85%左右,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
  此外,临猗县积极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培育耐旱小麦品种,农技人员下田指导选种,现在耐旱品种种植比例达到90%。在水利设施建设维护上,对灌溉渠道全面防渗处理,减少输水渗漏,保障农田用水。
  靠着这些节水“妙招”,临猗县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总产量多年保持在1.6亿公斤以上,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地下水位稳住了,土壤次生盐碱化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苹果园里的“科技魔法”

  在北辛乡平宜村,70多亩郇阳果园里,现代节水灌溉设施和茁壮成长的果树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充满科技感的田园画卷。
  走进果园中控室,一台智能设备嗡嗡作响,它就像果园的“智慧大脑”,精准掌控着灌溉和施肥。果园管理人员姚志朋兴奋地介绍:“这套智能管理系统可太厉害啦!天旱时,它能加大水量,还能同步施肥;地下水充足只需要施肥时,就减少水量。平常浇一亩果园只要10立方米水,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以前浇地得好几个人忙活,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人力成本降了不少。肥料上,配方肥和水溶肥交替用,成本也控制住了。”
  如今,临猗县像郇阳果园这样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的果园已推广到1万余亩。
  郇阳果园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为“致富密码”,打破传统栽培管理模式,实现了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果品品质和价格双双提升。
  临猗果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的农业“金字招牌”。全县150万亩耕地,果品种植面积就有140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70多万亩。
  近年来,临猗县积极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2020年,从外地引进早熟苹果新品种大卫嘎啦,搭配宽行密植、精准水肥等新模式,早熟苹果挂果周期大幅缩短。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说:“郇阳果园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还运用微喷灌防冻技术。遇到‘倒春寒’,开启喷灌,果花结冰形成‘防护服’,能防冻害,还能增加果园湿度、调节温度、改善小气候,预防苹果高温灼伤。接下来,我们还会加大科技投入,让这种果园模式在全县‘遍地开花’!”

冬枣产业的“绿色乐章”

  在庙上乡张庄村的临猗县特贡冬枣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320亩的园区里,110个钢架棚整齐排列,防雨棚、棉被棚错落有致,枣树枝头萌发出嫩绿的小芽,一片生机勃勃。
  走进园区,先进的四情监测站和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备格外亮眼。“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现在冬枣种植面积有5000多亩。以前浇水靠井水漫灌,费水又费力。现在30多个钢架大棚都装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省时省工,每亩能节水30%。”合作社市场联络员滕川介绍,棉被大棚里,枣树郁郁葱葱,管理方式和钢架大棚一样,6月下旬就能挂果。
  在临猗县,枣业是仅次于苹果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县枣业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冬枣18万亩,分布在9个乡镇的70多个村。鲜枣年产量近3亿公斤,总产值21亿元。自2015年起,临猗枣业推行水肥一体化,让水资源和肥料利用更高效。
  更值得一提的是,庙上乡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运,给冬枣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惊喜。污水处理厂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把生活污水变成了农业灌溉的“宝贝”。
  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认真采样检测,确保处理后的水符合农田灌溉要求。处理后的水pH值呈弱碱性,每日能处理生活污水500吨。
  枣农黄随收开心地说:“一开始我也不放心,专门去污水处理厂看了,各项指标都达标,这才敢用。我家20多亩枣树,用这种水浇地能省不少钱呢!”
  污水处理再利用,既解决了污水排放难题,又降低了枣农灌溉成本,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临猗县冬枣产业乃至全县农业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范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30期

  • 第2025-03-29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6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3期

  • 第2025-03-22期

  • 第2025-03-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