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并在爱奇艺同步全网独播。随着央视年度大戏《北上》的热播,原著小说也再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运河是大地上的一条河,更是时间里的一条河。”合上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那悠悠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仿佛仍在眼前奔腾不息,带着百年的历史沧桑与人间烟火,深深烙印在心底。这部作品,以运河为纽带,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长卷,让我沉浸其中,感慨万千。
小说的故事从1901年开始,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自名“小波罗”,怀着对前辈马可·波罗的崇敬和对中国运河的特殊情感,踏上这片土地,只为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踪的弟弟马福德。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他走访,与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底层人士一起,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是学术考察之旅、是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更是寻根之旅。当他们抵达大运河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意外离世,而清政府也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端。时光流转,百年后的2014年,中国各界展开对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先辈们的后代重新相聚,曾经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成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也正是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徐则臣笔下的运河,不只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目睹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经历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与复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重焕生机。运河承载着沿岸百姓的生活点滴、悲欢离合,孕育出独特的运河文化,那是一种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力量。就像书中邵秉义一家,世代以运河为生,尽管时代变迁、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那份对运河的眷恋和依赖从未消失。罗盘作为祖上传下的物件,不仅是行船的工具,更是家族传承的象征,即便邵星池一度想要摆脱船上的生活,去追求新的事业,但最终在经历挫折后,还是回到了运河边,重拾祖辈的事业,这便是运河文化的强大向心力。
从写作手法来看,《北上》采用多线索叙事,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层次丰富,既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烟火气。
阅读《北上》,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人民的勤劳勇敢。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虽然渺小,但却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书中的人物们,无论是为了追寻梦想、守护家园,还是传承文化,都在各自的时代里努力奋斗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崔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