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龙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另一方面,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并在矛盾中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集中反映。物质文明为社会整体进步提供基础保障。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化生产再到智能化制造,从石器到量子,从部落到星际,人类的生产能力、交往范围、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对人类自由的实现程度都在稳步提高。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日益发展。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艰难探索中发展,精神文明也随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展开。原始社会早期,采集渔猎活动占据了人类全部生存时间。新石器、青铜器、铁器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升级,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革命。自然经济时代产生了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中国都江堰、长城等伟大工程。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部分社会成员得以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文化、艺术等精神创造。在自然经济时代,产生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了巴比伦的六十进制数学体系等。阿拉伯学者在数学、医学、天文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诞生于粮食计量和交易记账的需求,殷商甲骨文随着王权的发展和占卜记录的需求而日益完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农耕普及、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从甲骨、竹简到造纸术,书写成本的降低直接推动了知识传播的平民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则为中世纪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精神文明也表现出全新的面貌。蒸汽机、电力、钢铁冶炼、化学工业也发展起了大工业,工厂劳动取代家庭劳动。生产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在交往领域,轮船、火车、高速公路、高铁重塑了地理空间,重构了贸易网络。在生活领域,住房、医疗、教育、食品等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家电、电子产品等一度被认为是奢侈品的消费品也得到普及。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颠覆了传统社会的习俗、道德观念和伦理规则。机器生产带来标准化生产,培育出精确守时的现代时间观念。货币经济催生了契约精神。大学的普遍化为科学复兴奠定了基础。归纳法、实验科学、辩证逻辑成为科学的工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引发了物理学的持续革命,加之发生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革命,彻底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更是为人类实践精神提供了新的物质器官,为人类实践理性的自由插上了翅膀,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自20世纪80年代起,互联网技术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互联网,大致每10年就会更新一代。工业自动化、光伏能源、基因改造、月球基地、深空探测、脑机接口等,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拓展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度和广度。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引领和规范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引领、规范和向导作用。其一,知识体系技术化催生新质生产力。近代一系列科学的发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指导电磁技术突破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二,文化形塑经济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推动欧洲商业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三,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设定目标导向。精神文明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矛盾冲突,增强凝聚力,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和谐与进步发展。例如,中国儒家“见利思义”思想塑造了古代商业伦理。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抑制唯利是图、道德滑坡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总之,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可以对物质文明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运动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实质上是以实现资本增殖为根本目的的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发展趋向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不相协调并引发一系列问题。西方发达的科技和物质文明之所以没能阻挡住制度危机和精神文明的衰退,是因为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由金融资本支配的。金融资本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生产性积累推动了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剥夺性积累引发多重危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利润率下降、债务通缩、滞涨危机、货币信用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向“总危机”。金融资本主义的剥夺性积累是导致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对立的内在根源。
新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既要不断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经济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优越的制度基础来破解西方式现代性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立的难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独特的制度韧性。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比金融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为此,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前瞻布局,以数字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重构物质生产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走在前列,为人类文明形态演进提供新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有能力形成物质积累与精神升华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有能力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运动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有能力在经济发展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政治文明。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有能力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分配正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富裕目标是对市场经济进行价值校准,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质。通过一次分配、二次分配,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制度平衡财富分配,避免西方金融资本主义式的两极分化。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有能力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代际正义。通过循环经济、碳捕获等绿色技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修复生态“裂缝”,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有能力在经济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集体认同。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价值观,可以强化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团结。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有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维护全球正义,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也为人类文明探索了更公正、可持续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结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生成新的文明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