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数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引擎

  

刘艳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教育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新引擎。数智赋能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升级,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和教育体系的整体重塑。以数智赋能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路径。在人工智能、智联网等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教育形态也将发生历史性跃迁,从“标准化”向“智慧化”“个性化”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智慧公平课堂

  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是构建智慧公平课堂的基础,而资源配置的优化是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关键突破口,数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这一突破提供了全新路径。
  一是构建教育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配置机制。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智技术,教育部门可实时分析不同区域间的师资结构、设施利用率及学情特征等数据,这样可形成从需求画像到资源匹配再到配置效能评估的闭环管理,最终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搭建云端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壁垒。通过建设云端共享平台,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汇聚来自全国各地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学科辅导资料等海量资源;山西省教育云服务平台汇聚全省名师课程、名校教案、人工智能教具等资源,形成“省级资源池”,这些平台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数智技术通过国家级、省级平台中枢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供给,这样可有效弥补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正如华中师范大学熊才平教授提出的“信息——知识——智慧”三阶段理论所示,当资源配置突破物理层面延伸至认知层面时,教育公平也将完成质变。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沉浸互动课堂

  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数智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
  一是沉浸式技术可重构学习场景。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可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复杂概念可视化。如在史学教学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或者在虚拟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这都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和直观性。
  二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助力实现精准教学。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学情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能够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针对每位学生的独特学习特质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引与即时反馈,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三是混合式教学重塑课堂生态。“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度互动、课后巩固拓展”的闭环设计,实现教学时空的有效延伸。数智赋能的课堂变革,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更重构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为培养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助力精准教育评价 全面评估多维能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重塑教学模式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数智技术正在引发教育评价的范式革命,推动教育评价从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向适应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多维度转变。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比较倚重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数智技术的引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构建更加科学、精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具体实施路径可聚焦以下三个维度,一是构建全周期过程性评价体系。基于现有学习平台记录的学习行为和知识图谱技术,可对学生全流程数据进行智能采集与分析,覆盖了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到课后作业。二是开发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模型。借助情感计算与生物传感技术,教育评价可突破传统纸笔测试边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创新潜能评估指数”,对学生的创造力、抗压能力等非认知素养进行量化。此类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学生隐性能力显性化,这可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完善评价伦理与反馈机制。智能评价系统的算法透明性与人文关怀同等重要。通过设置学生“数字画像——成长方案”双通道反馈系统,一方面向学生推送个性化改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协同平台生成家校共育策略指南,形成“评价——改进——赋能”的教育增值闭环。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手段、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语言模型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4JDSZK153)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 第2025-04-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