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宽。近日,河津市下化乡四村整体搬迁工作正有序推进,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搬”,意味着走出去;“迁”,迁出一种新身份、新生活。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村沟的村民来说,搬出大山,走出采煤沉陷区,住进新楼房,干起新工作,成为新市民,是他们的最大心愿。
让村民“搬得出”。要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牵头推动、党员示范引领、群众主体主位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搬迁安置的工作实效。例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民家中,全面摸清各类风险隐患,掌握需要搬迁的户数、经济状况、群众意愿等基本情况,确保方向准、情况清、底数明;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统筹协调,在土地互换、资金筹措、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建立制度闭环,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治理框架,用科学规划破解“搬得出”难题,确保搬迁工作有序有力。
搬迁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让村民“稳得住”。要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村民生活保障水平。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让村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要根据需求抓落实,从设施建设、培训就业、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一体建设、同步发力。例如,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鼓励搬迁村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完善智慧乡村建设,打造村级服务云平台,让搬迁村民享有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更加快速地、有效地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村民“能致富”。要锚定产业就业创业,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人民至上,不仅是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更是为群众创造长远之福。要发挥党支部的主依靠、主心骨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支持村民自主创业,结合搬迁后社区建设实际需求,开发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展就业服务宽度,延伸就业服务深度,通过“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模式,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美。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