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朋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给大学生与青年一代答疑解惑,阐明道理,优化内容供给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环节。思政引领力的提升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需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着力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论述将“思政引领力”置于“六力”之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思政引领力的提升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需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着力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践是理论的本源,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党创新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加深其力度,强化其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给大学生与青年一代答疑解惑,阐明道理,优化内容供给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应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学理化研究是基于各学科专门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方法等,发挥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功能,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学理性结论的过程。党的创新理论包括其原创性贡献,本身就内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的学理化研究,重在通过深入细致的学理分析、逻辑提炼、系统整合,进一步阐明这些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对学生而言,教师在知识与品行方面发挥着榜样作用,教师要从认知与行为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是高校发挥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群体接触最多的思政教育渠道之一。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要推进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既要融入雷锋精神等经典案例,也要融入黄大年式的科学家精神等新时代事例。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从而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对人生、国情与世界发展形势的认识。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及其所处环境,制定思政课的内容侧重点与对学生的引导方向。
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了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需要着力打造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网络思政品牌建设有助于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渠道。第一,要加强与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组织建设。有关部门应该成立网络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政+网络”工作机制。各高校应该成立网络思政教育中心,对学生思想动态展开调查与分析。第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推进网络微课、微视频与网络思政剧本的创作与宣传工作,扩大网络思政作品的影响范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新时代青年。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既为广大学生答疑解惑,传播正能量,又能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为网络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打好基础。要注重实践育人,推动网络思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将网络热点与现实生产生活情况相结合,及时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第三,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型平台,不断创作与传播正能量作品,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与情感状况,扩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与学生党员在网络空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设贡献力量。
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后辈人才的培养质量。思政引领力对于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和指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用系统观念统筹理论研究、师资建设、网络平台构建与人力物力供给等措施,也需要高校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用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各高校要确立组织、平台与师资协同推进的思政教育模式,在组织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强化思政教育中心建设,强化调查与研究力度,为思政教育建立组织框架;在平台方面,要利用好网络与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与方法,占领新型舆论阵地;在师资方面,要引进与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知识基础扎实、富有爱心与热情的思政课教师,为学校的教育与宣传工作凝心聚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找准思政工作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增强思政教育责任感、使命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出硬招、见真章、求实效,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