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对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晋大地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孕育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孝老扶弱的道德规范,不仅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而且为乡土人才培养注入了精神内核,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乡土人才培养互惠共生,共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对乡土人才培养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深远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对培养乡土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耕读传家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特质,强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为乡土人才培养践行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指引。这有助于促进乡土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将乡村振兴的新知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践行,逐步成长为有文化、有技术、有情怀的新型乡土人才。例如,洪洞县通过创建“华夏农源”耕读基地,在霍州署衙遗址开设“古法农政”实训课,让学员亲身体验传统农耕生产过程,实现了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人”。
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在农耕生产中形成的劳作习惯,使个体在犁地、播种、节气、农事等集体实践中,将分散的个体技能转化为集体智慧,在口耳相传农业生产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归属感,最终提升乡土人才的团结协作精神。例如,万荣县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土祠春耕仪典”,组建跨村社的农耕文化传承联盟。每年春分时节,许多乡土艺人联合展演播种舞、夯土号子等传统技艺,青年学员通过“老带新”接力编创《稼穑图》剪纸长卷,使个体传承人转化为集体创作主体。
孝老扶弱的道德规范。春种秋收的耕作规律,培育出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守望相助的帮工传统,滋养着团结互助的乡风文明,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农耕社会孝老扶弱的道德规范成为人们践行“天人合一”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并且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例如,我省晋南一带至今保留“麦收换工”的习俗,农忙时村民自发组成互助小组,优先帮助孤寡家庭收割,是孝老扶弱的乡土道德实践。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高素质乡土人才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富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发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润化滋养功能,培育高素质乡土人才队伍。
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是培育乡土人才可持续发展观的切入点。通过学习劳动人民在修梯田保持水土、轮作让土地休息、用旱作技术节约用水等“看天种地”的农耕智慧,让年轻人学会老一辈的种地绝活。同时,还要用大数据、无人机等这些新技术、新工具,培养出“新型农民”,促进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同时,“耕读传家”的勤勉传统为乡土人才培育提供了精神内核。通过将“春耕夏耘”农事节律纳入道德教育体系,并重温“清明植树祭”“秋分五谷礼”等仪式,使学员在农事实践中内化“敬天惜物”的价值观念,实现“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传统育人逻辑的现代转化。
要以实干精神淬炼乡土人才韧性。比如,通过学习种杂粮的农活,让乡土人才体悟“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增强抗压能力,培养持续专注力,让人变得更有耐心和韧性,把农耕智慧变为自身成才实践,达到劳动塑形又塑心的效果。通过学习晋商“联号经营”、晋北“伙种伙收”等传统协作模式中的协作智慧,将“传帮带”传统转化为“数字传习所”,使青年传承人技艺掌握周期大大缩短。晋北“伙种伙收”实践《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互助传统,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跨村协同耕种。
要以邻里互助为核心,构建乡土人才培育的协作网络。可依托晋南“十户联保”传统,在村里成立“邻里工坊”,既是养蚕技术的学习课堂,也是生产协作的互助小组。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上门指导养蚕技术,年轻农户帮忙搭建自动化养蚕设备,在传承互助文化的同时,又培养出懂技术、善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以诚实守信为根基,塑造乡土人才的精神品格。深挖晋商“以义制利”传统,比如在平遥推光漆器、新绛澄泥砚等非遗传承中建立“诚信评级体系”,将艺人作品质量、履约记录纳入“文化诚信档案”,通过授予“守艺人信用标识”激励匠人恪守工艺标准,将诚信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我们要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挖掘丰富内涵、释放多元价值,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活力,为我省乡村振兴注入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