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中核七院能源环保工程设计院(以下简称能环院)是一家聚焦新能源、清洁供热、固体废物处置和生态修复等能源环保领域的科研设计单位,承担着推动能源环保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
面对日益增长的全面绿色转型需求,能环院党支部坚持开展党建引领赋能科技创新,凝聚新时代青年力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工作中,强化议事决策融入、组织生活融入、人才培养融入、党建载体融入的“四融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把党组织的优势和力量转化到科研一线,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关键难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深化“党建红+科创蓝”党建品牌效应。
完善党建制度
强化组织建设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了‘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这个内容与我们的工作紧密相关,请大家就这一点谈下近期在项目和研发中遇到的问题。”这是能环院党支部支委会上的场景。
“我们每个月都会召开支部委员(扩大)会,会上有三个‘定期’。”党支部副书记王超说。据介绍,为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每月支委会上,能环院探索推行党支部定期分析科技创新重点难点、定期研究服务保障科技创新任务的措施办法、定期总结工作成效和不足,组织党员群众定期评价支部工作成效的“三定期一评价”工作机制,形成了议事决策紧贴中心工作,紧扣科技创新,引领队伍发展的议事决策机制。
“在议事决策融入的同时,支部建立起组织生活融入机制,筑牢思想根基,把稳政治方向。”王超介绍。能环院党支部找准中心任务与“三会一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全面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支部书记带头讲授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专题党课,把科技创新摆在能环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全体党员不断吸收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战略、新要求,并与部门自主科研相结合,不断推进工作。
凝聚青年力量
激发人才活力
12对师徒郑重签订《师徒协议》,徒弟为导师敬上一杯热茶,将承诺、誓言寄予其中。近日,能环院党支部举办“不忘初心薪火相传”主题党日暨师徒协议签署仪式,成为人才培养融入机制的一个生动写照。
据了解,在带徒制度中,党员骨干担任导师,采用“传、帮、带、压、鼓、推”六字法加速青年成长成才,实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与能环院科技创新布局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
“导师在引导广大青年掌握业务技能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锻造守初心担使命的优秀品格,助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中核七院纪委书记张子秀说。
以深化青年创新创效行动为抓手,能环院坚持党建带团建,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创建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开展大气复合治理研究。鼓励青年积极参加科技论坛、“五小”竞赛、“核燃料杯”青年科技论文大赛、山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QC小组竞赛等,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2023年,能环院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组建成立以党员为核心的科技攻关团队和创新团队,激发青年党员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是能环院以党建促创新的举措。各团队围绕绿色能源、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开展自主科研,由政治觉悟高、科研水平强的党员骨干“挑大梁、当主角”,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中“长输蒸汽管道低能耗技术研究”团队,采用超强隔热气凝胶作为新型节能保温材料,高温下绝热性能提高约45%;“餐厨垃圾中浓厌氧反应器研发”团队,成功研发适应我国餐厨垃圾特性的高效中浓厌氧发酵装置,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党建业务融合
实现同频共振
党建强,企业兴;党建兴,企业旺。
在党的政治引领下,能环院党员骨干和青年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青年的有效作为完成了一个个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项目。
自主科研项目“太阳能+空气能一体化热泵机组研究”2022年获批山西省重大专项科研课题,团队突破制约太阳能喷射与压缩耦合发展的瓶颈,将太阳能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耦合,属国内首创,凭借双能源、高能效、抗结霜的显著优势,拥有5大核心技术,获得5项专利,科研成果成功落地转化,已在太原试点应用。
该院研发的“核美一号V1.0”——天光地热一体化撬装机组,一站式解决冷、热、电和生活热水供应问题,实现零碳供能,能效提升约12%、运行费用降低约37%,显著降低居民用能成本。该机组在内蒙古科右中旗和宁夏同心县完成示范项目建设,已为40户居民成功供能,获中宣部领导高度肯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标杆与典范。
项目中,党建载体融入的作用十分显著。回忆起在科右中旗进行项目建设的情景,青年党员张柳印象深刻:“各单位团队联合作战,需要强有力的联合协调和指挥,我们组建了临时联合党支部,通过党组织的牵头协同,深度融合形成更高效的协作能级。”
据介绍,能环院与中核汇能、中核坤能的相关部门建立临时联合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实现项目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建设到哪里,党员突击队围绕设备研发、工程设计、施工配合、数据监测,开展全流程服务,确保项目优质高效完成,顺利保障了2024年冬季清洁供暖。
支部“四融机制”形成以来,能环院绿色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2024年获得各类创新成果23项,其中获得山西省青年职业技术大赛三等奖3项,核工业工程技术成果二等奖3项,山西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3项;同时支部注重保护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已授权软件著作权9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1项。
本报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