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有担当的写作

——评宋瑞珍《我的父亲母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宋瑞珍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朴实的装帧、大方的开本,给人一种很亲切的直观印象。本来碍于朋友的推荐,抱着闲时随手翻一翻的想法,不料,这一翻,却让我再也放不下来了。一口气读完,好半天回不过神来,思绪仍缠绕在书中的枝枝节节上,就那么呆呆地坐着,就那么被宋瑞珍平静的叙述久久地感动着。
  很显然,宋瑞珍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良心一个交代,是为了对社会有所担当。
  多少年来,各种回忆录一直都是读者喜欢的一种文学题材。最近,著名书法家江平先生还呼吁人们多写回忆录,因为回忆录再现了历史,又是帮助读者了解过去的载体和窗口,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提倡,特别是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波折的人,多写一些回忆录、多写一些历史的真实情况,读者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比较,才能真正吸取我们的历史教训。”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本回忆录,或者说,是一本有关革命和建设的纪实作品,叙述了作者平凡而令人敬佩的父亲、母亲的曲折经历。我觉得,也是一本另类意义的“口述实录”。随着一些历史事件的逐渐远去,随着一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逐渐减少,“口述实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我的父亲母亲》作者宋瑞珍的父母都是当年战斗在太行山区最基层的革命战士,经历了从抗日到解放的战斗岁月,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许多重大事件。真实记录这些经历,让我们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同时,深刻感知中国军队、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热情。作为那段特殊历史亲历者的亲人,作者宋瑞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书中,作者记录了侵华日军在一个小山村的屠杀:“日军在侵占石港村的七年间,杀害村民9人,致伤致残38人,抢走或杀死家畜不计其数,烧毁民房42间,抢走粮食数万斤,抢夺农具、其他用具约2000件,抢夺煤炭、生铁、铁铸件亦是不计其数”;详细记述了其母亲与敌人智斗的细节:“我的母亲被党组织定为交通员,担任了交通员后,母亲掌握了交通员工作的基本技巧。冬天,她挎着篮子,装作出门走亲戚的、卖手工绣品的,有时又装成拾柴火的。天热的时候,就装成挖野菜的、卖鸡蛋的,把信件藏在发髻、袖袋、鞋底里,巧妙地瞒过敌人,把信安全送到目的地。有一次,母亲扮成走亲戚的妇女往殷家庄送情报的途中和几个敌人相遇,她急中生智,果断地把情报吞在肚子里。敌人过后,母亲到目的地口传了上级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联络任务。”这些经历,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穿越历史的尘埃,来到读者的面前。随着那段历史亲历者的渐行渐远,这样的文字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从文本的角度去看,我认为,如果把《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每一章节单列出来,都可以当作优秀的散文去读。在宋瑞珍的文本中,那平实朴素的叙述中,让人感到浓浓的亲情、炽热的爱国之情,以及探寻人的精神世界的执着之情。“文学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作家汪曾祺生前曾意味深长地如此回答:“文学从来就没有远离过我们,远离的也许是我们自己。”在宋瑞珍的文字中,闪烁着平实而耀眼的文学光芒。

杨泽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