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在千年智慧中寻找读书之道

——读吴尚之《古人谈读书》

  •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至今,书籍在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读书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明清两代的文人学者,每一位文人雅士读书治学的智慧,都是一条不竭的河流,滋养着一代代求知者。由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编著的《古人谈读书》,正是这样一部系统梳理古人读书经验与智慧的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上、中、下三篇,作者爬梳剔抉,从秦至明清七十位先贤的读书论述中选编121则经典言论并予评析,为当代读者架起了一座通往传统读书文化的桥梁。
      书中既收录了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箴言,也包含了王阳明“明得自家本体”的心学体悟,同时还有杜甫“读书破万卷”的豪言,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构成了中国传统的读书观。作者在每则论述后附加的点评,既保持了学术考据的严谨性,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架设起理解的阶梯,这使得本书既可作为研究古代教育思想的参考资料,又能成为普通读者提升阅读方法的实用指南。
      书中展现的古人读书智慧,首先体现在对读书本质的深刻认知上。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渐进式积累学习,强调知识获取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这种观念在朱熹“循序而渐进”读书法中得到了延伸,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循序渐进学习理论;扬雄“读而能行为之上”的论断,则将读书的终极价值指向实践维度,与陆游“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论形成呼应,这些观点共同构建起古人读书“积累、理解、实践”的三重认知体系,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方法论层面,书中汇集了诸多极具操作性的读书经验。王阳明提出的读书“三得”说,将阅读境界划分为机械记忆、理解要义和明心见性三个层次,这是一种阶梯式的认知提升路径,暗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韩愈提出了“读书四患”,从数量、理解、态度、实践四个维度剖析常见读书误区,其“患足己不学”的警示,精准道出了学习中容易陷入的自满陷阱;而袁枚以“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的生动比喻,阐释了知识转化的本质,这些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读书观,与当下倡导的创造性阅读理念不谋而合。
      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并未停留在读书技巧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读书与人格修养的内在关联。李白在《嘲鲁儒》中批判的“死章句”现象,揭示了读书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观,将个人阅读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柳宗元倡导的“勿怪、勿杂、勿务速显”三原则,既是对读书方法的规定,更是对治学态度的规范。这些论述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真正的读书之道,最终要服务于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成长,是要追求“修齐治平”的。
      读书之道本无定法,关键在于找到契合个人心智的成长路径。就像读书的本质绝非信息的堆砌,而是心灵的觉醒与人格的完善。而如何与之对话,古人已用千年智慧给出了答案——以志立身、以恒治学、以行证道。
      若说读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修行,那么《古人谈读书》便是这场修行中不可或缺的灯塔。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谈读书》既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精华录,更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指引我们在浩瀚书海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精神航向。

    杨晓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