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韩晋伟
在古代,孩子们的游戏别有一番风味。他们有的“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蓝天白云下追逐梦想;有的“挑促织”,在夜晚的灯光下寻找乐趣;有的“捉柳花”,在春风中感受自然的馈赠……这些美好的画面,不仅被文字记录下来,更被画笔等永久地定格。在山西博物院就有这样一件清嘉庆年间的粉彩婴戏碗,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代儿童的快乐时光。
“婴戏图”从宋代开始流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画面上,那些无忧无虑的孩童,不仅承载着画家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祝愿,更传递着一种纯真与美好的情感。
粉彩,作为一种独特的陶瓷装饰技法,始于清康熙晚期,雍正时盛行,到乾隆年间则达到了技术黄金期。这件嘉庆粉彩婴戏碗,无论是从烧制工艺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精品。外壁所绘的婴戏图,采用了工整细致的画法,将62个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一座小桥为起点,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小童分别守在小桥两端,手持爆竹,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随着爆竹炸响,桥中间4个小朋友吓得四处躲藏,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恐与好奇。
而桥左岸一个红衣绿裤的小童,更是被爆竹声吓得将手中的黄色瓷罐打翻,5只红色蝙蝠立时从罐中飞出。他的两个朋友反应极快,奋力捕捉着这些象征吉祥与好运的蝙蝠。整个画面既生动又富有寓意,仿佛在传递着“平安五福自天来”的美好祝愿。
在一处房舍前,十余个小童,或手捧硕大的桃子,或手舞足蹈,或左顾右盼。屋内4个童子被窗外的喧闹声所吸引,正向外探看。窗前的红衣男子是整个婴戏图的中心。他可能是刚刚成年,第一次戴上了象征成年的“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手持如意,似乎要将这份喜悦与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人。在他的感染下,前后十几个小伙伴也异常兴奋,有的手举如意,有的举着玩具长戟,有的举着一支毛笔,欢快地起舞。这些动作与表情,都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
另一边的童子,其中几个似是被左边的舞蹈所吸引,目光紧随着舞动的身影;还有的则将手中的大桃递给身后屋内的小童。墙根处还站着两个童子,他们高举着手中的彩灯,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馨与喜庆。
虽然画面中人物众多,但每个孩童的衣饰颜色、动作都各不相同。在一个口径仅有11.2厘米的小碗上,能够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布局疏密有致的婴孩形象,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婴戏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画家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望历史、感悟文化的窗口。通过欣赏这些画面,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与情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底蕴,同时将儿童的那份纯真与快乐永远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