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习周刊·要论

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③

  

赤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效率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系统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质量差异显著等结构性难题,为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正持续取得积极进展,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在重点高校布局前沿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特别要注重将优质教育资源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集聚,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资源。面对高端领军人才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培养战略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强化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在职业教育层面,着力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集群,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同时,要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通过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制度,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这种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在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充分性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根据人口流动趋势和区域发展战略,动态调整资源配置方案。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同时保持对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同时,突破传统的行政化分配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渠道。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通过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在线教育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辐射,有效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强化结果运用,确保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这需要统筹公平与效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和部门协同机制,激发政府、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活力。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05期

  • 第2025-05-04期

  • 第2025-05-03期

  • 第2025-05-02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7期

  • 第2025-04-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