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须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时代变革,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大变革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教育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体系向均衡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迈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须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时代变革,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洞察产业趋势,构建教育学科全新生态
依循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动态调整和布局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传统行业与新兴科技深度交融的格局下,市场对兼具人工智能素养与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十分迫切。高校要洞察产业趋势,并结合自身优势,构建与国家战略及地方需求高度适配的学科体系。要遵循“传统专业现代化、新兴学科规范化、服务地方产业高端化”的思路,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灵活动态地调整和布局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与高校学科特色,做好专业布局“加减法”。学科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AI时代,高校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技术或新需求,催生新学科或整合多学科,建立新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适当增减专业学科。对于地方产业急需的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校应积极增设相关专业,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市场需求饱和或与地方产业关联度较低的专业,应逐步缩减招生规模或进行专业转型。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课程建设。高校应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元素融入传统课程,实现传统课程的现代化转型。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沟通与合作,依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达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通过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也可以协同授课,拓宽学生视野,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可以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通过构建模块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赋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主权,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推行学分制改革,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过程化教育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在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推行OBE(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并充分利用VR、AR及仿真模拟等人工智能技术,精心打造虚拟实践环境或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实践项目,强化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要以实际项目为纽带,构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依据教师的年龄、学科背景、技术基础等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课程、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数字化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学生引入更多行业前沿信息和实际案例,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高校也可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育人水平。
积极对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突出的应用导向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着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使命,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桥梁。一方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和强化跨学科建设,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例如,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新能源等领域,高校可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助力山西从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学科转型升级,积极发挥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围绕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前沿研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实际问题,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高校也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积极推动晋商文化、古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智能传播,构建虚实融合的文旅创新生态。通过开发数字博物馆、虚拟文化体验系统等项目,既为计算机视觉、数字媒体等专业提供实践场景,又激活山西文化资源价值,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当然,高校也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规划、应急响应、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决策建议,助力智慧社会建设,提升地方治理水平。(作者单位:太原学院。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教改课题“数字赋能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交互生态体系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202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