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的杀虎口,已传来炭笔划过素描纸的沙沙声。站在明代夯土长城遗址上望去,三五成群的学生分散在古碉堡残垣间——有人将画板支在碎石堆上,有人把颜料盘搁在夯土墙头,被露水沾湿的速写本在晨风中微微卷起边角。
“注意观察烽火台的明暗交界线,这堵墙已经守望了数百年。”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莫沁杰的声音混着风声传来。他的学生陈嘉乐正用刮刀将赭石色油彩重重抹在画布上,远处苍茫的土长城在晨光里泛着丝丝红色。“以前在画册上看卫青北征的插图,此刻站在戍边将士踏过的土地上,连颜料都带着历史的颗粒感。”陈嘉乐感慨地说。
20米开外的写生木栈道上,曾娇的画箱里整齐码着20支新削的炭笔。在这个四川姑娘的速写本里,晋北农家院的剪影正渐渐成形:晾晒的玉米棒从窑洞屋檐垂落,老农赶着羊群转过土坡,羊蹄扬起的细尘在逆光中泛起朦胧光晕……她指了指画纸边缘的炊烟线条说:“我想把这份来自乡村的粗犷和不同寻常的温暖都装进画框里。”
“右玉的色谱太奢侈了!夏天有着柯罗式的乡村景色,冬天有勃鲁盖尔般的乡野气息,秋天还可以找寻列维坦式的清澈森林,还有这黄土墙的暖棕、森林的翠绿,简直就是天然的蒙德里安方格。”说起右玉之美,莫沁杰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暮色降临时,北京印刷学院师生们乘坐大巴开始返程。车厢里飘荡着此起彼伏的争论:“你捕捉到那种土质的颗粒感了吗?”“我觉得水彩难以表现长城的苍劲。”“下次要多观察会儿,找准感觉再下笔。”……
据了解,近年来右玉县连续举办风光摄影展、写生季及国际水彩艺术周,其中“右玉写生季”自2014年至今已举办10届,吸引国内外众多画家参与,成为业界知名品牌。以画笔为媒,串联起民宿、餐饮、交通等关联产业,当艺术邂逅生态,右玉县不仅成就了万千画作,更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斑斓长卷。
“目前,我们已接待北京印刷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4所高校,写生团队预约已排到今年8月。”临近傍晚,右玉县写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武鹏介绍道。夕阳余晖中,未干的油彩仍在画布上泛着微光,仿佛要将塞上绿洲的生机永远定格。
本报记者袁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