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郑芳芳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670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56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郑芳芳凭借其在戏曲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3年出生的晋剧演员郑芳芳荣获过众多荣誉: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名单;2024年荣获“山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3年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25年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郑芳芳唱腔古朴隽永,流畅悦耳,表演身段优美、端庄大方,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崇德尚艺,守正创新,以扎实的艺术功底、精准的人物理解、出色的个人才华和精湛的舞台演绎,完成了一系列古典风韵与当代审美融合的新形象塑造。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郑芳芳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舞台形象,其表演细腻入微,情感真挚动人,韵味十足,将晋剧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传统剧目复排,还是新编剧目创作,她都努力让角色“活”起来,让观众在唱念做打舞中感受戏曲的魂,以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
晋剧《望海楼台》取材于传统折子戏《打神告庙》,是“老戏新演”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一次新探索。该戏由一级演员郑芳芳担纲主演,她扮演的敫桂英不仅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诸多宝贵经验,也有自身多年舞台实践打磨中的创新和发展。现场观剧观演,犹如一股久违的春风扑面而来,清新自然。
“点线”组合
强化情感表达
《打神告庙》描写古代社会女子被爱辜负后的抗争精神,剧中人物浓烈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到震撼。《望海楼台》的改编,较之传统折子戏更完整演绎了敫桂英的爱恨情仇,通过对传统剧目里原有内容的挖掘与重组,剪除多余枝蔓,加大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渲染,加快叙事节奏,运用“点线”组合,串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完成全篇叙事。
戏里的“线”就是古琴,一把古琴贯穿全剧。“点”就是附着其上的“抚琴”“舞琴”“打琴”“断琴”等事件。这些事件层层递进,演绎了王魁负敫桂英故事的新面貌,也呈现了敫桂英与王魁之间情遇、情萌、情离、情探、情断的全过程,琴与情交织,点与线相连,所有的事件都依古琴而展开,依情而推进,使得整个戏的轮廓非常清晰,画面感很强。敫桂英忠于爱情却又被辜负的心路历程,全然呈现眼前,带给观众直观的心灵感受。
其中,传统戏中一句“琴弦伴我年复年”,在《望海楼台》里就被“密针线”式放大。“楼台抚琴”说家世;“长袖舞琴”表心意;“离别赠琴”盟誓愿;“逃路丢琴”露端倪;“抱琴探情”了心愿。敫桂英和王魁的人物形象与“古琴”相随,随着故事进展逐渐血肉丰满。“古琴”是敫桂英身份的象征,古琴还是敫桂英感情的寄托,古琴更是两人感情琴瑟和鸣的象征。当敫桂英看到被王魁遗弃在庙中的古琴,瞬间心生失望之情。此时古琴成为两人感情破裂的象征。敫桂英被辜负的心路历程就这样随着琴全然放大。
舞台创新
助力剧情发展
《望海楼台》舞台面貌的创新,包括其中几场戏的扩增。
戏一开场,敫桂英望海诉说心事,慨叹人生飘零之感。琴声伴着优雅的抚琴动作流淌而出,所有的心事都随琴而出,随琴而现。
第三场戏写弱女子终被负的过程,用的是对比手法,剧情一次次反转,共同营造出悲喜交替的气氛。一方面是敫桂英为爱人缝制衣衫,另一方面是院落里的声声嘈杂。被鸨母相逼接客,拒绝后身遭毒打,依然可以选择镇定。但王魁的来信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当得知喜讯是休书,她顿觉多年等待不值,手捧衣服交付老仆王忠,细诉几年为王魁缝衣的细密心思。说的是一针一线,却暗含两人的昔日情感,表面谈的是形象的生活,实际饱含泣血之情,真正体现出“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美学思想。这种分秒之间的多重切换,极大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对演员的表演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后面海神告庙打琴做足心理铺垫。
传统剧目中的“打神告庙”在《望海楼台》里改成了“问神打琴”。面对王魁的负心,她的痴情终被无情误,她满怀委屈,向海神哭诉昔日的誓言和今日的背弃,妄图寻求神灵的作证和祈佑。这是一个身处绝境之人最无助的求助,也为后面判官偕小鬼随同敫桂英一起探情埋了伏笔。
此外,舞台美术的诗意性让这个戏变得更时尚好看。简约布景呈现出不同的场景变化,后置的台阶分割出不同演出区域。一个琴架、一幅长绸随长短、宽窄而幻化出不同的用途,可以是刺绣场景,可以是索命的绳索,还可以是波涛汹涌的海浪,形象而直观,帮助呈现人物情绪变化。另外,舞台调度也十分凝练流畅。几声钟声就是海神庙,一串红灯笼就是怡红院,场景转换简洁明快;对白直接有力,直接推进剧情发展。剧中,新的艺术手段的运用效果明显,几段群舞可能是场景叙述,也可能是描述故事,还可能是为了剧情的转换。
戏角辉映
共绽晋韵光华
敫桂英的扮演者郑芳芳根据主人公的不同境遇,将其心理演绎得层次分明,或悲喜交加,或喜悲相错,让观众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欢乐时达到峰顶,悲伤时跌入谷底,最后达到感人的那一刻。
郑芳芳的水袖会说话,经过精心设计和组合的长袖舞出变化万千的画面,舞出内心的百转千回。“舞琴”一场,两人私订终身,共同弹琴。水袖舞的是古典舞,展现两人琴瑟和谐的感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第三场怡红院王忠来报信,一个水袖的提抓后的再度抛出,表现的是多年积压情绪的宣泄,几年的隐忍终于结束,新的生活即将来临的舒畅之情。“告庙”一场,敫桂英得知王魁的老仆跳海自尽,此时用水袖表现的是愤怒心情。“抱琴探情”一场,当看透王魁的真正面目,此时用双袖抛出打琴,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之情。最终古琴弦断,一段感情结束。总之,水袖功的运用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人物情感外化的“有意味的形式”。
戏与演员相互成就——她因戏取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戏因她而重放光彩;人与剧共生辉,角与戏同成长,最终达到“辩证统一”。
戏里老鸨是在传统折子戏的“缝隙”间开掘的“新形象”,美而摇曳,外表张扬却性格特征模糊,这种人物心灵丑与外表美的违和感活跃了舞台气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祖宗为我们留下很多优秀传统剧目。如何让至今仍活跃舞台上的经典剧目继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更多沉寂的剧目呈现新颖别致的舞台样貌,还有很长路要走。同时,相同的传统剧目因剧种文化的差异,选取角度的不同,以及演员个性的不同,最终构成五彩斑斓的演出个性。这是舞台演出的魅力所在。
《望海楼台》的成功,对于传统戏改编借鉴颇多。有理由相信,晋剧《望海楼台》经历时光的淘洗,一样会融入经典之河,成为其中一朵生命力很强的浪花。(作者:忻州文化研究院古城研究室主任 赵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