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消费

【消费广角——关注银发新需求⑤】科技赋能养老 如何更有温度

  • 太原市社区养老产业孵化园内,工作人员正在5G直播间销售各种智慧养老产品。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 太原市智慧养老数字化平台。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   智能健康小站里,老年人熟练地点击自助设备测量血压、血氧;手机一键“下单”,便可在家享受助餐、助洁、助医等各类服务;一键呼叫装置、人体感应探测器等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老年人呼吸、心率等健康信息;躺在床上无法起身的情况下,依托智能手环可实现24小时直通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及服务走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智慧养老正帮助老年人由生存型养老向品质型养老迈进。

    ┃“线上+线下”┃
    建设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王奶奶,你如果在家里遇到了危险或身体出问题,只要摁下手中这个无线报警器的按钮,你的子女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就会知晓,并马上前来援助。”5月6日,太原市杏花岭区敦化坊街道晋安西街社区工作人员侯卫霞,来到美好家园东区2号楼80岁独居老人王玲家里,指导她使用智能居家养老安全系统。在侯卫霞的细心指导下,王奶奶一会儿便学会了。
      “我腿脚不便,又是自己居住,一般头疼脑热的也不想叫孩子们来。不过年纪越来越大,也怕自己摔跤或有个意外。现在家里装上报警器就方便多了,也更安心了,社区的工作人员十几分钟就上门了。”王奶奶十分感谢社区的工作人员。
      “我们依托‘安防猫’电话呼叫系统,免费为社区里高龄、失能、独居老年人家里安装智能养老设施,通过一键呼叫装置和远程视频监控装置,打通了服务端和家庭端的信息通道,实现了居家智能设备应急求救、远端视频呼叫、医疗安全救助等服务。”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晋安西街社区还积极推动符合申报条件的老年人家庭实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为家庭照护床位老年人提供居家“线上+线下”服务,为其在家中配备闪光震动门铃、人体感应探测器、智能手环、智能音箱等信息化产品,以及护理床、电动轮椅、床上洗浴套装、翻身辅助器等适老化产品,通过全方位照护,将“技护+人护”有机结合,构建起“居家健康安全卫士”。
      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该社区依托社工站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微信、电脑和手机学习班等课程,招募志愿者“一对一”“手把手”“点对点”教学,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我们老年人记忆力都比较差,教一遍也记不住。为了让我们学会用一些智能养老设备,社区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教。”前来学习智能手机如何使用的张爷爷说。
      “为有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品质,我们聚焦养老服务需求打造‘享老’智慧颐养项目。”晋安西街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但在智慧养老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如养老服务设施不足、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覆盖率比较低、老年人不便于操作相关设备等。

    ┃丰富供给┃
    提供多元化智能养老产品

      “小泰小泰,今天天气怎么样?”“小泰小泰,呼叫线上家庭医生”……记者在网上几家购物平台发现,小泰智能音箱下单量持续上升。小泰智能音箱是一款智慧养老产品,其服务内容涵盖了安全、健康、餐饮、居住、文娱、社交、运动、公益等8大应用场景下的30余项服务。当老年人身体不适或跌倒时,只要向小泰智能音箱喊上一声,就能立刻触发社区紧急救助流程,成为老年人室内拉绳报警装置的有益补充。同时,当老年人有健康问题时,也可随时呼叫小泰智能音箱,让家庭医生在线上为他们进行视频问诊服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会把我们的需求‘想’在前面。”运城市75岁的退休职工张波这样介绍他的“智慧生活”,“家里智能电视一开,界面就会推送我喜欢的频道和节目;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每天监测血压、心率情况,还提醒按时吃药;智能音箱可以陪我聊天,出门时还告知天气,提醒我增减衣物……”
      在科技助力下,智慧养老领域产品及服务不断涌现:一键通呼叫、智能烟感器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监测、预警自动化服务;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产品,给老年人的安全多一份保障;外骨骼机器人为老年人旅游爬山助力,也是上下楼梯的神器……在健康养老需求方面,针对独居、半失能、失能等老年人,健康管理、养老监护、康复辅助器具、中医数字化等智能产品不断涌现。在日常生活需求方面,居家安全、远程健康监测、综合健康管理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愈加丰富,帮助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充分享受智慧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尽管智慧养老领域新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其产品及服务使用‘门槛’普遍较高,大量老年人在使用智能产品时存在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等问题。”省社科院相关专业人士李峰说。

    ┃满足需求┃
    让科技惠及更多老年人

      5月8日,大同市85岁老人原杰按下“398贴心保”按钮,对呼叫中心工作人员说出需求后,十几分钟助老服务员便敲响了他的家门。大同市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自主研发了“398贴心保”智能化终端设备和“398智慧养老云平台”,为老年人搭建起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大同,老年人想买东西或出门,只需轻轻一按、一键“下单”,便能将服务需求转化成智能工单,由助老服务员将服务送上门。
      在太原市智慧养老数字化平台上,手机一键“点单”就可居家享受专业服务。“我们线上汇总、实时公布辖区内膳食服务、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信息,方便老年人就近选择服务商。”工作人员介绍,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线下安排专人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专业护理等80余项集中照料和上门服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催生的‘智慧养老’模式,使越来越多老年人享受到了更加个性化、安全、舒适的产品。”李峰表示,但部分产品仍面临操作烦琐、形式大于内容、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等一系列问题。智慧养老不能只追求技术的“高大上”,应深入洞悉老年人的需求,理解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的偏好、习惯、难点、痛点,提升数字产品及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的匹配度,增加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
      “在智慧养老产品变得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场景的广泛应用。”李峰建议,如围绕康复辅助训练、生活照护等高频服务需求,打造智能家庭养老床位、智慧助老餐厅、智慧养老院、互助养老等兼具推广性和实效性的智慧养老场景,适应智慧养老服务细分化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要以老年人为本,让科技惠及每一位老年人,真正做到让老年人生活更便利。

    本报记者孟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