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绣荷包》,源于民间妇女绣制荷包时的吟唱,它常借“荷包”寄托人们内心的情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山西民歌《绣荷包》流行于全省各地,多以《绣荷包》为名,也有因表达内容不同而称谓不同的,如晋南运城《王三姐挖菜》、芮城《寒窑哭平郎》、襄汾《换胎》;晋中和顺《渔家乐》、阳泉《姑娘还愿》;吕梁临县《走西口》等。其题材较为丰富,有的表现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对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也有的是吟诵历史人物、叙述历史故事、讲述民间传说等等。各地传唱的《绣荷包》之间,是存在联系与共性的,它们或以《绣荷包》起兴、或借“荷包”表情、或以“刺绣荷包”为由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生发出不同的内容。
民歌《绣荷包》从结构上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绣荷包的原因、准备绣荷包的东西、荷包所绣的内容。有时,也会加上送荷包的过程,为四个部分。在“准备绣荷包的东西”时,常有丫鬟“梅香”上街买线的情节,而它还多次被演绎成小戏,曲名《货郎与梅香》。其中梅香的唱段以及与货郎的对唱,都是用“绣荷包”的曲调演唱的。山西民歌《绣荷包》的语言朴实,朗朗上口,情真意切。唱词多为每段三句,前两句是短句,一般为五言,第三句是长句,常为七言及变体,如襄汾民歌《绣荷包》“一绣一只船,绣在河湾前,绣上个水手在船上边。”各地《绣荷包》的民歌容量很大、篇幅较长,大部分在20段以上,如太原民歌《绣荷包》是其最长的一首,共41段。山西民歌《绣荷包》善于使用“叠字”的表现手法,如“捎书书”“带信信”“你依依”“我靠靠”等,以帮助调整乐句、抒发情感,增加其语言的韵律之美。
民歌《绣荷包》若从体裁上加以区分,主要分为小调和山曲。“山曲”是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山歌类型,以河曲为中心,并在保德、偏关、兴县等地广为流传。这类歌曲音调高亢、节奏自由、音程跨度较大,“见甚编甚,想甚唱甚”,具有即兴咏唱抒发感情的特征。请看河曲民歌《绣荷包》“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这首歌曲为降B调,音区偏高,整体呈下行的旋律走向。从高到低,音域跨度达十三度。演唱时可长可短,长时能唱34段。
民歌《绣荷包》的曲调,是在中国传统五声民族调式宫、商、角、徵、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旋律构成音较简单。山西民歌《绣荷包》多为上下二句体的单乐段结构,结构方整。尽管它的基本音与中国汉族传统民歌构成相同,但由于音程关系排列的不同,使其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音乐色彩,常给人以缠绵、哀婉、含蓄、细腻的感觉。依据歌词的内容、语调与节奏,山西各地《绣荷包》的曲调与词往往相互对应,三句曲调,两短一长,每个乐句对应一句词。在演唱时,往往重复第三句的词与曲,形成四句。如晋北阳高民歌《绣荷包》“一绣一只船,绣在江河岸,那二位船工船头船尾站,那二位船工船头船尾站。”山西民歌《绣荷包》除独唱外,还有对唱的形式。演唱技巧上,多采用真假声混合的方式进行歌唱。在气息的依托下,随着旋律的起伏,善歌者用调整歌唱共鸣腔的不同,使其歌声优美、委婉细腻、音色圆润、饱含深情。
民歌《绣荷包》称谓多样、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曲调各异,作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流传时间长、流布地域广,产生出许多至真至纯的变体民歌。著名民族音乐家冯光钰先生曾说:“一切传统音乐都是传播的音乐。没有传播及演变,就没有音乐文化的发展。”《绣荷包》的歌声还遍及全国,在民间器乐、曲艺、戏曲等不同艺术门类中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魅力。百余年来,《绣荷包》的旋律与情趣就与荷包的繁多花样、琳琅满目一样,绚丽多姿、层出不穷、余响不绝。
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