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晋派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溯源

  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与文化研究者的注意。这些活动不仅为深入探讨赵树理的文学创作精神提供了平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与山药蛋派电影之间紧密联系的再度审视。
  作为山药蛋派杰出代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独具特色。内容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始终真实反映农村变革,塑造典型人物,复兴民间话语,传承地方文化。形式上,赵树理大胆创新,巧妙运用现代评书体,将小说打造为“可说性文本”。他善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述风格。在《也算经验》一文中,赵树理曾对此有过详细阐述,强调他所追求的即是“老妪能解”的朴素风格。他还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故事,大量融入悬念和细腻笔触,吸引大众的阅读兴趣。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时,就是要让农民听得懂、喜欢看。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晋派农村题材电影,会发现其与赵树理及山药蛋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派农村题材电影以其对山西本土生活的生动呈现而闻名。这些电影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现实生活,与赵树理作品关注农村、农民的视角高度契合。电影《村里的年轻人》生动展现了山西农村青年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与活力,这与赵树理作品中对农村新变化、新人物的刻画如出一辙。影片中年轻人为改变农村面貌而努力奋斗的情节,就如同赵树理笔下那些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投身农村建设的农民形象。
  在叙事风格方面,晋派农村题材电影也深受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晋派农村题材电影常以一个生动的故事为主线,在情节推进中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现实。这种叙事方式与赵树理文学中注重故事性,以故事塑造人物的手法相似。如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以新时代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故事为蓝本,刻画了一位敢想敢干、热爱家乡的知识女性形象,揭示了农村变革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这与赵树理小说《登记》中对农村新女性的塑造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说通过描写艾艾等女性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展现了新思想对旧习俗的巨大冲击。两部作品虽处于不同时代背景,却都通过主人公的独特经历,深入挖掘了社会变革对农村、对农民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以小见大,借人物命运映射时代变迁的手法,正是山药蛋派叙事风格在文学与电影领域一脉相承的体现。
  在人物塑造方面,赵树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还是《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这些人物都带有山西农村特定环境下的性格特点。晋派农村题材电影同样注重人物的乡土特质塑造,电影中的角色往往说着带有山西方言特色的台词,行为举止也充满山西农村的生活气息。像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中主人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及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电影《山乡宁静》中哑女面对生活磨难,依然保持善良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体现了山西农民的典型特征,与赵树理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
  在文化价值角度方面,赵树理文学和晋派农村题材电影都对山西地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赵树理将山西农村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民间艺术等元素巧妙融入文字中,为读者架起了一座了解山西地域文化的桥梁。而晋派农村题材电影则借助视听语言的魅力,更加直观地呈现山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建筑、民间艺术等地方文化特色。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中乡村振兴中新修的农舍、不断拓宽的村道、村民积极参与劳作的场景及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活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赵树理的文学创作遥相呼应,共同丰富了山西地域文化的内涵。
  重读赵树理,深入研究山药蛋派文学与晋派农村题材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推动山西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人领略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和晋派农村题材电影所体现的扎根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手法,都对当代文艺创作具有启示意义。无论是赵树理的文学作品,还是晋派农村题材电影,都为我们呈现出三晋大地的多彩画卷,共同构成了山西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传承守护。

王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