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手指、手机消息提示音无休止的轰炸、点赞点到手软的朋友圈……数字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数字设备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与此同时,因过度沉迷虚拟世界而引发精神不振、注意力碎片化、现实社交失语等集体焦虑也接踵而至。不少人逐渐开始反思数字生活,并尝试摆脱数字依赖,减轻生活的重量。
深陷“围城”
年轻人试图“逃离”屏幕
“手机5分钟,人间2小时。”谈起曾经对手机的沉溺,太原姑娘王芳仍显得无奈。作为一名“90后”,她几乎见证了互联网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历程,在享受越来越便捷的数字生活的同时,她惊恐地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已深陷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屏幕之间。
“每天解锁手机上百次,屏幕使用时长超8小时,自己仿佛一个被操纵得不知疲倦的木偶,任凭时间流逝,脑海中却留不下任何痕迹,刷屏时的快感在停下来后只剩空虚。”王芳的经历折射出现代人的数字困境。
事实上,网络正不知不觉地“偷”走人们的时间。据202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互联网使用的活动参与率为92.9%,日平均使用时长为5小时37分钟。此外,今年4月刚发布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揭示了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的接触时长——高达108.76分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没有手机、电脑的时候,晚上10点多就睡了,而近些年熬夜到凌晨却已成为常态。”王芳表示,长期的睡眠不足令她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下降,且专注力和记忆力都不如从前,她疾呼:“不只青少年需要‘防沉迷’,成年人也同样需要。”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常用的手机App,仅在抖音平台,其所关注的视频博主便有近千名,若想全部刷完,24小时尚嫌不够,但漏掉又会患得患失。“那时根本没有耐心读书、学习,刷视频、聊微信、看微博、App签到打卡成为了日常,本想通过网络知晓世界、学习知识、助力生活,最后反而迷失在了虚拟空间。”
“屏幕中的世界精彩纷呈,各种算法把喜欢的内容送到你眼前,构建起一个个精神舒适区,即时的反馈机制让人欲罢不能,导致在手机里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深度思考却越来越少。”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冯梅将数字沉迷形容当代“围城”。
当代人一边沉溺于数字生活的舒适快感,一边又对现实生活充满焦虑,这种矛盾让人身心俱疲。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数字生活进行反思,他们试图找回那些被“偷”走的时间,重获现实生活的质感。
花式突围
“Z世代”选择“轻”装上阵
“完全不看手机,对我来说并不现实。”为摘掉数字依赖的“枷锁”,王芳曾多次尝试强制戒断手机:卸载所有娱乐App、仅保留必要的通信和工具软件,但往往短则一周、长则月余便以失败告终。“彻底摆脱手机几乎意味着和社会脱节,无法获取最新信息,和朋友、同事之间交流也没了话题,像是回到了上个世纪。”
“当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活、工作、社交中后,简单同数字世界‘决裂’反而更容易引发个体的焦躁和恐慌。”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认为,即使短期内靠意志力短暂摆脱网络,过不久也会迎来更强力的反弹,陷入“沉迷—戒断—再沉迷”的循环之中。
一种更为温和的数字戒断方式走入当代年轻人的视野中,并在社交平台上催生实践:有人将手机换成黑白色调的主题,降低视觉吸引力;有人用时间管理软件制订手机使用计划、监测每日使用情况、每日限时使用娱乐App;有人在网络社群中定时更新戒断日记、寻求网友监督;有人在组织线下“无手机读书会”“无手机餐厅”……
王芳也加入到某个数字戒断社区,通过时间管理软件设定“数字边界”:工作时段锁定娱乐App、购物软件每周开放3次、睡前1小时实施“手机隔离”等。此外,她还报名了当地一个徒步团,强迫自己在周末走出去,以户外活动来抵御手机的诱惑。
“网络上所流行的‘轻’概念,通常是指对不必要的、冗余的人、事、物等进行‘断舍离’,‘数字轻戒断’也是如此,它试图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戒而不断,既能享有数字生活,又不会被其所‘绑架’,最终形成一种健康又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冯梅表示,“数字轻戒断”的重点不是强迫自己离开数字生活,而是让自己重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当有了更多的选择时,手机自然就不再是唯一的消遣方式。
重夺主动
解锁数字生活新可能
在豆瓣某数字极简主题小组,有数万人记录着自己践行“数字轻戒断”的改变,记者发现,绝大多数网友对其积极效果表示肯定。
有网友在实行计划后刷手机的冲动明显克制了;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每月阅读和学习的时间明显增长。网友@三束阳光说:“感觉每天的时间都变慢了,人变得更有耐心、专注力更强,生活也充实了起来。”网友@柠檬味的夏天则表示,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后,以往不自觉拿起手机的无意识习惯渐渐消失,害怕错失信息或来电的焦灼不安等负面情绪也逐渐缓解。
“现实生活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远比刷短视频所带来的更持久。”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王芳表示自己的状态有了明显好转,对于“数字轻戒断”,她感慨道:“虽然它设定了不少限制,但并非彻底断网,这种适度触网的形式更容易接受,坚持的时间也更久。”
“网络世界再精彩,也无法比拟健康的体魄、掌握的技能、志同道合的朋友所带来的生活的温度,这些远比任何屏幕反馈更真实。”冯梅表示,“数字轻戒断”让年轻人在可接受的程度上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让他们将生活重心重新拉回现实,与真实世界建立深度联系,重拾数字时代的主动权。
“‘数字轻戒断’是当代青年在数字化浪潮中主动寻求生活平衡的智慧化选择,它力求在保留技术便利的同时又防止人在沉迷失控中被异化,从而将数字技术由‘生活的掌控者’还原为‘服务工具’。这一形式对当代人如何与数字智能和谐共处,如何突破信息茧房、化蝶而生,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展有很大启示。”薛平对“数字轻戒断”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她表示这种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做法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未来的社会趋势。
本报记者王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