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稷山县稷峰镇吴城村南河滩,曾经的荒地滩涂,在建设者手中已变了模样,占地面积约13公顷的人工湿地正在拔节生长。58个潜流湿地分区与13个表流湿地单元已初现轮廓。
“主体结构目前已完成90%,我们正在进行两布一膜、道路工程、管理用房、提升泵站等施工。盛夏时节再来,这里将是一幅水清草绿、花鸟共舞的景象。”汾河流域(稷山段)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负责人李斯岩告诉记者。
该项目由山西建投六建集团第一工程公司承建,建设内容包括尾水提升泵站、人工湿地、管线、管理用房等。工程投用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2万吨/天,稷山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提升泵站和管线到达此处,由北向南经人工湿地净化,使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Ⅲ类,再汇入汾河。“这相当于为污水处理厂加装了一道生态‘滤芯’。”李斯岩形象阐释道。
湿地内,微生物、水生植物与动物形成协同净化网络,不仅为汾河注入活水,更让城市收获了兼具净化功能与观赏价值的生态地标。当净化后的尾水流入汾河,下游的农田灌溉、水域生态将同步受益,进而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更值得期待的是,人工湿地还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健康发展。
据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效果好、运维方便、投资省等特点。根据污水的流动方式不同,人工湿地分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汾河流域(稷山段)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中,建设者们将潜流湿地分为58个分区、表流湿地分为13个单元进行施工。汾河堤坝两侧,施工机械穿梭,一个个“单元格”井然铺展在大地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或铺设两布一膜,或修建水渠,或在“单元格”内搬运物料,为湿地的“呼吸”与“循环”奠定基础。
在现场查看工程进度的总工程师鹿政华告诉记者,防渗层做好之后,潜流湿地需要再铺4层滤料,形成隐蔽的地下净化通道,表流湿地则覆以种植土,然后开始蓄水种植水生植物。综合当地的环境特征、水质净化和景观需求,建设者们将在这里种植黄菖蒲、水葱、千屈菜、矮型苦草、龙须眼子菜等,并投放可高效去除COD的菌株。每种植物都有独特的治水本领,比如黄菖蒲可以抑制藻类生长,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去除作用,水葱对污水中有机物、氨氮、磷酸盐及重金属有较高的去除率。
站在堤坝上,向远望去,汾河波光与人工湿地建设场景交相辉映。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晋帅妮 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