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我在新闻现场】大同土林地质公园:自然地貌变成科普“课堂”

  • 苏德辰教授在为同学们认真讲解。

  •   “苏老师,这些土柱表面为什么会出现盐碱?”
      “大同盆地在形成过程中,雨水把周围岩石中风化分解的盐类物质如氯酸盐、硝酸盐等带到湖泊中,沉淀在土层里。因此,这里的地层普遍含有一定量的盐分,它们被土层中的水带到土林表面后,随着水分蒸发而快速结晶析出,便形成了地表看到的白色印迹。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人体运动时会出汗,把身体里的盐分带出来,汗液蒸发后,会在衣服上形成汗渍。”
      “哦,原来是这样,太神奇了,原来大地也可以‘出汗’!”
      5月12日,在大同土林地质公园,来自天津英华实验学校的520名师生,正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进行现场交流。
      普通的地质公园如何变身科普胜地?
      大同土林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地质公园,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在地质和地理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与科普价值。近年来,该公园积极推进科普基地建设,致力于成为全民科普的重要平台,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2023年12月,该公园成功入选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
      公园累计投入1360万元用于科普基地建设,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科普馆,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土林地质演变历程;公园内1200多平方米的科普营地,可同时容纳上百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公园还特别聘请苏德辰教授,主持开发10余种科普教材、撰写科普文章等,编制发行科普图书17500册。今年以来,他们全面更新了土林相关的地球科学知识,制作了上百块科普展板,尤其在公园通道增加了10多幅中外地质学家介绍,以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地质公园的科普走向专业化,需要大量人才。”大同土林地质公园负责人田连捷介绍,公园创建了专家科普工作站,打造了一支由6名专职科普人员、33名兼职科普人员及39名科普讲解员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科普队伍,为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公园实行小学生免票、中学生半票的优惠措施,10多年来,已为省内外24万多名中小学生提供了研学科普,让众多青少年探索了地球科学奥秘。
      地质学奠基人、丹麦地质学家斯泰诺说,美是我们所见,更美是我们所知,最美是我们的未知。采访结束时,苏德辰告诉记者:“土林的地质演化仍在进行中,今天看到的景象可能明天就会发生变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土林,理解地质作用过程,更加深入理解和欣赏地球之美。”
      田连捷表示,公园将继续创新科普形式,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土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文/图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1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8期

    • 第2025-05-17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