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2025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山西)气候投融资分会场”在并举办,来自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企业、金融机构和媒体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商气候投融资发展路径,共绘低碳转型蓝图。
作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自2022年8月起,太原与长治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持续推动政银企深度对接,在政策创新、项目示范、产融对接中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新模式、新路径,两市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太原:金融“活水”助推绿色发展
近日,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1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作为太原市气候投融资的典型案例,该项目获得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13.78亿元授信,并将利率与能源综合利用率挂钩。
为更好地推动试点工作,太原市连续3年将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部门协同发力,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构建了“1+1+2”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一库一基地三平台、一会一联盟一中心”六维支撑体系,从推动政银企合作到全面提升试点建设能力,支持了一批典型案例,提升气候项目与绿色资金对接效率。气候投融资金融服务基地基本实现从融资需求撮合到贷款后续管理的全流程、广范围、深层次、高质量金融服务。碳账户平台实现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分析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贯通管理。“龙城碳惠”成为市民参与减污降碳的重要载体,截至2025年3月底累计减排人数超147万人,累计减排量约1.11万吨。
从政策协同层面,太原市围绕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碳排放核算体系、企业投融资气候友好型评价、转型金融、产品碳足迹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构建各部门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
试点建设期间,金融“活水”持续流向实体项目,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截至2024年底,太原市储备项目196个,位居试点城市前列。通过发布绿色金融产品目录、组织产融对接会、开展入企服务等方式促进产融对接,推动63个项目获得银行授信497.81亿元,实际投放贷款208.99亿元;入库46个气候友好型企业,推动金融机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共25.08亿元。2024年,太原市绿色信贷余额较2021年增长91.7%。
马兰矿“零碳矿山”为首批“零碳矿山”示范创建单位,围绕机电设备节能技改项目、回风井乏风余热利用项目、煤矿瓦斯发电项目、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矿区生态修复与“花园式”生态矿山建设等全面开展零碳矿山创建;到2025年,该矿吨原煤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到2030年,全面建成零碳矿山试点,吨原煤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80%以上。
长治:绿色金融持续发力
2022年8月,长治市成功入选全国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名单;2024年1月和5月,该市又成功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和深化气候适应型试点建设城市,成为集3个试点于一体的城市。
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跃宏介绍,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省生态环境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治市深入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双碳”目标要求,坚持产业和金融协调推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共同发力,建立了“组织、政策、项目、金融”四个体系,建立了动态更新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推动各项试点工作稳步前行。
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治市充分利用气候投融资杠杆作用,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项目落地,以绿色项目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以绿色产业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建立了“组织、政策、项目、金融”四个体系以及动态更新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推动各项试点工作稳步前行。目前,已动态更新77个项目,入驻19家金融机构,累计授信168.1亿元,为42个项目发放贷款37.1亿元。
目前,长治市金融机构向襄垣县风光储一体化风电100兆瓦项目授信26.82亿元,已发放贷款5.37亿元,而该项目只是全市推动众多绿色项目落地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长治市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持续发力,推动交通银行长治分行向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授信7800万元,发放贷款7800万元。沁源县涉及近零碳县区、近零碳公共建筑、近零碳农村社区、近零碳公共机构四个方面的示范工程正在按时序要求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底完成承诺工程建设。
充足的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截至2024年年底,长治市绿色金融余额累计为297.4亿元,增速达36.8%,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约28个百分点。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气候投融资是引导和促进更多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双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
作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我省近年来在政策创新、市场机制建设、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气候投融资分会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谭显春对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给出建议。谭显春认为,今后应进一步统筹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地和衔接配合,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提升煤炭及电力行业效率;因地制宜探索与山西现状相适应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路径,以存量带动增量,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创新金融工具支持,调动各方资金保障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闫文斌说,当前,气候投融资建设正从“试点破冰”阶段迈向“深化提质”的新征程,金融活水正以更精准的方式灌溉实体经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13.78亿元助力太原武宿零碳机场建设,为山西民航事业的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兴业银行9亿元授信赋能厚生新材料锂电池隔膜项目,助力新能源产业筑牢材料根基;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4亿元支持高效电机节能基地建设,激活传统制造绿色基因。这些标杆项目的落地,不仅彰显了金融机构“向绿而行”的价值追求,更成为山西破解“一煤独大”困局、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充分印证了“绿色金融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时代机遇”的深刻内涵。
本报记者程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