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熊宇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挖掘和运用抗战精神的育人功能,帮助青年学生在铭记历史中把握现实,在传承精神中开创未来,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高校思政课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挖掘和运用抗战精神的育人功能,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培养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最深厚的力量。
  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在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光辉历史中诞生的,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不畏强暴、艰苦奋斗等内涵,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鲜活教材。通过系统性地将抗战历史、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大局观,深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夯实“四个自信”的根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作为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更要以抗战精神这样的本土化叙事构建话语体系。当青年学生从民族救亡的历史逻辑中理解走中国道路的必然性,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时,这种精神基因的传承,必将转化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内生动力,使新时代青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和战略定力。
  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斗争意志,强化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课程内容上紧盯厚植家国情怀。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映射出爱国主义、团结奋斗、不畏牺牲、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在新时代,将这一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历史、坚定信仰、锤炼品格,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与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日本的殖民侵略,所有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教育下迅猛觉醒,他们意识到要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当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难险阻,发扬斗争精神,创建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中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抗战精神是强化青年使命担当的动力源泉。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史诗。今天,面对新时代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只有坚定不移地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历史深度和精神高度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更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斗争意志,引导鼓励他们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拓展国际视野,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彰显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弘扬抗战精神,不是为了延续民族仇恨,而是帮助青年学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培育国际视野,坚持荣辱与共的和平理念。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尤其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一教育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历史感和厚重感,强化了文明互鉴的历史根基,同时也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全球化思维,为参与全球治理储备既具家国情怀又懂国际规则的新型人才。
  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其价值旨归,在于构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桥梁,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通过将抗战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在铭记历史中把握现实,在传承精神中开创未来,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2期

  • 第2025-06-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